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家园遗产”守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4537字】

时间:2023-06-28 21:04来源:毕业论文
家园遗产”守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4537字】

家园遗产“守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个重要举


家园遗产“守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每年都有一个主题,2006年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论文网,守护精神家园“,由此,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这两个关键字成为我们对文化遗产思考。保护的切入点。

2013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这样解释其含义: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物化载体,凝结了民族智慧,体现了民族精神,在进行公民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养成社会规范,培育良好风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传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密不可分,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作了明确指示,可以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来概括,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新农村建设,文化是根本与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笔者近几年来跟踪调查的灵川县大圩镇毛村彩调传承为例,探讨家园遗产“守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家园遗产“守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家园遗产“即文化遗产,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原属性与存续性需要等方面特别加以强调的,它是人类遗产原初纽带或原生态表述的根据,其归属性包含诸如时间。空间。方位。归属。家庭构造。财产。地方感。神龛化“等等[1]。在人类生活节奏加快和审美不断变化的今天,曾经长期延续的传统文化迅速消亡或变迁,古老的建筑。社区和民风民俗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在这种背景下,强调文化遗产的家园感“。家园遗产“守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城镇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一个重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出现超过农村人口的局面),但是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和精神维系的家园。对于中国广大村落来说,其家园遗产“除了民居建筑。环境等有形的遗产之外,还包含民俗。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曲艺。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民间文化价值体系冲击和过度商业化操作,传统民间文化多样性存在和原生性受到极大的威胁,加上中国城镇化建设导致农村人口结构。生存方式的改变,无疑消解了传统民间文化生存的土壤,导致当前农村文化大多数存在民间传统文化衰落和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频发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即必须重视家园遗产“的守护。

二。灵川县大圩镇毛村和毛村彩调组

灵川县大圩镇毛村是一个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客家古村落,坐落在漓江支流牛河东岸,与党村。大村。大宅江村。廖家村相邻距大圩镇政府约3千米,现有住户145户,总人口623人。毛村的人都姓黄,是典型的单姓血缘宗族村落,他们是江夏堂邵武黄峭山的后裔,村中所藏手抄本黄氏族谱载:今我祖由黄冬进而来。原籍广东省广州府三水县人氏。因在宋朝初年兵伐不测,自往广西桂林临桂县东乡富家庄马山胆,居于网山之下。只因世乱兵伐,逃至茅茼洲居住。所生二子,分住平乐府恭城县白洋江山背,土名黄瑶河。次子随父,后生子在茅茼州,后改名毛村,捕鱼为业。子祠森森,分作四房,自始至今。“[2]

毛村格局合理,环境适宜居住,整个村落诸峰环绕。阡陌交错。清溪环流。风光旖旎。村子西。北。南三面皆为农田,背靠祖龙山(后山),东面紧连凤凰岭,前西南面有矮山相护,西北的牛河西岸有麻雀岭为屏障。其中牛河从西北经廖家村。党村至毛村后又西折向东南,从村前的田垌流过汇入漓江,形成中国风水学所倡导的藏风聚气“格局,毛村人自豪地称之为莲花宝地“。此外,毛村人还将牛河水和凤凰岭的山泉水引入村中,分别从村西。东两端流入,穿过田垌汇入牛河,因而毛村有一塘。二井。四溪。十八桥“之说。

毛村的村落文化底蕴深厚,除了重视风水的村落格局外,现在保存完好的圣母宫是村中古建筑的代表,它同该村的土地龙神“崇拜。圣母信仰。龙王信仰与结众亲习俗,以及村落传说。独特的毛村话“。龙船歌。唱彩调等等构成了毛村宝贵的家园遗产“。其中结众亲习俗是每隔十年(每逢丁年举行,寓意为人丁兴旺,最近一次在2007年)与周边村落一起举行盛大聚会,众亲会又称龙船会“。龙舟会“,期间要进行祭祀龙王。游神。吃众酒。赛龙船等一系列活动。

毛村彩调组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最早成立于1937年。彩调是缘起于桂北农村,流传至各地城乡,深受广西各族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彩调的唱。念。白都是用广西各民族基本上能够听得懂的官话“(桂柳话),剧目多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喜爱,反映劳动人民家庭伦理故事和民族民间传说,唱腔是易唱易学的民歌。小调,表演程式基本接近生活,因而流传于广西各地各民族。毛村彩调组成立后,逢年过节。村里有人结婚或办喜事,彩调组在毛村圣母宫内演出,同时彩调组也受别的村。乡。县邀请演出。毛村彩调组表演的传统剧目有广结试妻。三看亲。女反情。三世仇。王三打鸟等,新中国成立后还自编过一心为修水利。青狮潭等现代彩调剧,这些剧目都受到观众的喜爱。三。毛村彩调的复兴与传承

毛村彩调组的演出在文革“期间中断,之后很少演出。笔者2010年10月17日上午采访当年毛村彩调组的主要成员黄保山(时年78岁)时,他告诉笔者他18岁开始学唱彩调,除了在村里唱,还随毛村彩调组到别的乡镇去演出,最远去过兴安县演出并获奖,但是近20年来都没有组织过演出,他还带笔者到楼上看保存在他家的当年毛村彩调组的剧本和道具,由于多年没有人动,这些剧本和道具都破烂不堪,其中像广结试妻。女反情等几个剧本是1947年的手抄本,极其珍贵。笔者和黄保山交谈,建议他要考虑将毛村彩调组重新组织起来,黄保山说考虑到自己年迈会尽快在村里找到合适的人选将毛村彩调传承下去。

2012年2月,笔者第二次去毛村拜访黄保山时,得知他已将毛村彩调组重新组织的担子交给村里的黄振云(时年50岁),并将保存在他家多年的剧本和道具交给黄振云。笔者找到黄振云并与他交谈,黄振云表示一定会尽快召集成员,想办法筹集资金,购置服装和道具重建毛村彩调组。2013年4月28日,笔者受黄振云的邀请到毛村观看并拍摄他们的演出,黄振云告诉笔者,他们自己筹集了几千元的资金重新购置服装和道具,演员们热情很高,排练很刻苦。演出第一个节目是舞蹈十二月花,上场的8位业余女性演员年龄50岁至65岁左右。第二个是传统剧目马才逼婚,该剧讲述财主马才因为夫人不能生育一直想再娶个小老婆传宗接代,但碍于夫人的威严不敢再娶。一次趁夫人回娘家探亲之际,马才带仆人在街上闲逛,遇到一位卖花的姑娘,马才想娶这位姑娘,唆使媒婆去姑娘家说媒遭到姑娘母亲的拒绝。马才出重金要媒婆带仆人去姑娘家抢亲,姑娘的舅舅扮装成新娘“被抢到马家,碰巧马才夫人探亲回到家,得知事情真相之后,自己替换了抢来的新娘“。洞房花烛夜,马才兴奋不已,趁着酒兴揭开新娘的盖头,马才在夫人的训斥中懊恼不已。马才逼婚全剧长达一个半小时,上场的演员年龄在29岁到82岁之间,整个演出秩序井然,是业余演员们花长时间排练的结果。

目前,毛村彩调组已经按照一定的程序上报大圩镇文化站和灵川县文化局,在灵川县文化局注册登记时正式更名为毛村开心业余彩调剧团。在黄振云的带领下,剧团成员发展到20多人,毛村开心业余彩调剧团排练了一些舞蹈,排演改编剧目做完媳妇做家婆(又名堂前板凳轮流坐)。女贤子孝,排演传统剧目五子图。张古董借妻等,目前正在编演一个为配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现代彩调剧――美丽毛村[3],准备在中秋节的时候汇报演出。

四。毛村彩调传承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历史悠久的毛村彩调演出,曾经有过突出的成绩,因历史原因演出中断,到今天毛村开心业余彩调剧团的注册成立,标志着毛村彩调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局面。在当今国家提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毛村彩调的传承不但贯彻了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政策,而且为村落家园遗产“的守护与传承,和谐社会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范例。从中我们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1。民间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

冯骥才先生在2005年两会后,为了给2006年的提案做准备,他走遍了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省份做调研,当他看到一些有悖于民间文化保护的现象后,他辗转反侧,痛心疾首,并大声疾呼: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变为洋农村“,提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件建设中要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彩调是桂林市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另外两个是桂剧和广西文场),2006年彩调入选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民间传统文化。像彩调这样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广大中国农村村落中宝贵的家园遗产“,也是广大农民赖以依托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必须牢记民间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

2。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改善农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政策,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政府发挥县级文化局。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按照一定的程序审批农村文化建设示范村(点),培育新农村文化示范村(户),并予以一定的资金和智力支持。

政府主导还要注重农村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挖掘,培育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带动新农村文件队伍建设。像毛村业余彩调剧团现年82岁的彩调老艺人黄保山,对整个剧团的排练。演出都做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充分认识文化传承中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民间传统文化能否得以传承,除了历史和现实中的客观因素外,文化自觉“尤其重要。文化自觉“是借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就依托于广大农村的民间传统文化而言,应该努力形成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自觉“,即要充分认识文化传承中农民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

毛村彩调的传承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文化自觉“的体现,农民既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间传统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目前毛村开心业余彩调剧团20多名成员都是自觉参与,年龄在50多岁(占大多数)到80多岁之间,也有少数几个年轻人参与,他们自愿筹集资金购买服装和道具。这些成员除了认识到彩调是很好的一种娱乐方式外,还意识到彩调是他们上辈留下来的东西,要好好地将它传承下去。

家园遗产“守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家园遗产”守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4537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075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