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唐宋旅游诗词比較【7707字】

时间:2023-06-17 08:50来源:毕业论文
唐宋旅游诗词比較【7707字】

唐宋旅游诗词比较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083-0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几


唐宋旅游诗词比较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083-0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始终占据着文学主流地位。山水旅游诗是古代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以描写自然山水。吟咏田园风光。抒发怀古论文网幽情以及展示民情风俗为主要内容。这些作品有优美的语言。动人的韵律。丰富的心灵感悟,有深刻的思想蕴含,并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具有永恒的美的魅力。[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诗歌门类之一的山水旅游诗,晋初开始创作,经过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到唐宋鼎盛繁荣,直到明清,历史悠远。这期间作家层出不穷。作品更是浩如烟海。诗人不仅在这些山水诗中营造了或空灵澄澈。或淡远秀美。或雄浑阔大的山水意境,更注入了其对自然与人生的热爱和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山水诗繁荣的唐宋时代,咏史怀古。边塞。风俗人情等题材的旅游诗更是得到空前发展。但在唐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旅游诗,无论在边塞诗的气象。旅游诗的题材及审美等方面,均与唐诗存在很大差异。

一。唐宋边塞诗的气象

边塞诗有两类。一类借写与边塞有关的事言志抒怀。这类诗的内容虽也有对边塞风光或战争场景的描写,但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渴望投笔从戎的心愿。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卫国报国的情怀。作者并未亲赴边关,其对边塞风光或战争场景的描写,要么来自前人或他人的体验,要么出自个人的想象。如,杨炯在从军行中高唱的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李白在塞下曲中吼出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类边塞诗,作者写作时并未到边关去旅“去游“,显而易见,是不宜划入旅游诗范畴的。另一类是记录自己的边塞生活,描写边关风光。战争场景。将帅形象。士卒情怀的诗篇,是货真价实的旅游诗。这类诗的作者,要么本人有过军旅生活,如,骆宾王。陈子昂;要么亲身经历过边关战争或长期戍守边疆,如,岑参。高适。严武;要么有过亲身游历边关的经历,如,王昌龄。李颀;要么奉命出使,亲身到过边关,如王维。

唐代边塞诗与宋代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抒发爱国情怀,但比较唐宋可以归入旅游诗范畴的边塞诗,却发现它们的基调大不一样,唐代边塞诗昂扬,宋代边塞诗凄凉;宋诗如羌笛吹怨,胡笳悲鸣,令人扼腕,催人泪下。唐诗则如黄钟大吕,大气磅礴,使人振作,催人奋进。

(一)唐代边塞诗特点

唐代边塞诗产生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百姓殷实,遇边境祸乱唐王朝多能克敌制胜保住疆土。这一时期,大部分边塞诗都表现出慷慨激昂的基调。

1抒发投笔从戎。边关杀敌。塞上立勋。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如,骆宾王的夕次蒲类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该诗写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当时,正值吐蕃入侵西北边境,名将薛仁贵任逻娑(今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出征西域,骆宾王在军中任奉礼郎,用此诗作表明苦战立功。死不降敌之心。又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也是借此抒发塞上立勋的抱负。

2誓死报国。英勇无畏。一往无前。有我无敌的英风胜概

严武在军城早秋中描写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描绘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月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首诗连在一起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所表达的决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悲从军之多苦“。久戍之苦“。而是豪气冲天的英雄主义精神。即使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唐王朝的国力已经大降,版图也大幅缩小了,有过在边关从军经历的军旅诗人李益,仍在他的塞下曲中一如前辈那样高唱着英雄进行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诗歌歌颂边防将士决心仿效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决心为保卫祖国而不惜战死沙场,他们要远胜于那个曾经投笔从戎。绝域立功的东汉定远侯班超,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许敌人战车的一个轮子逃回巢穴的决心,同时在把敌人打败后继续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外敌卷土重来。唐代边塞诗中这种英雄主义的主旋律,从初唐一直奏响到中唐。

3对边陲绝域奇特风光的礼赞,对艰苦戍边生活的讴歌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诗人满怀激情对西北边陲大漠雄浑自然风光的绝佳描绘,更是表达对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为前方打了胜仗而感到欢欣鼓舞的自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描绘的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同样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乐观豪迈地抒情。风卷草折,八月飞雪,诗人不但不认为边关萧瑟,胡天凄苦,反而视若春风,梨花怒放。平沙入天,夜风如吼,碎石如斗,随风乱滚,诗人不但不以为艰苦,反而认为是杀敌制胜的大好时机。这种壮丽的画面。灿烂的色彩。铿锵的音韵。金声玉振般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代边塞诗人斗志昂扬。气吞风云的胸襟,对边陲绝域奇特风光的礼赞,对艰苦戍边生活的讴歌。

(二)宋代边塞诗的特点

两宋时期,与宋对峙并存的先后有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宋朝统治者,对异族入侵不像唐朝那样予以坚决反击,而是一贯采取赂敌求和的政策。这对于积贫积弱的宋朝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宋朝赂敌愈急,敌人入侵也愈急,这更削弱了宋朝国力,从而也更无力。无胆反击外敌侵略。偶有主战派,在一片求和声中也是孤掌难鸣,甚至惨遭不幸!此时期的边塞诗,也多表现得沉郁。凄凉。[2]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怀名垂青史的北宋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留下的表现他边塞生活的渔家傲一词读来沉郁。悲壮。凄凉。由于宋王朝的一味退让,侵略者得寸进尺,侵扰不已。一心为民的范仲淹一向反对赂敌求和的政策,他虽然率领将士取得了一时一地的胜利,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北宋朝廷的赂敌求和的政策,因而也难以消除边患。在词中,作者把忧愤国事。御侮卫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边防将士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对当权者赂敌政策的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万千。[2]范仲淹笔底的塞下“是延安,辛弃疾眼前的边疆是镇江,陆游诗中的边关是瓜洲楼船夜雪瓜洲渡,是汉中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宝鸡。在这些塞诗中,中原腹地,竟是大“宋的边疆!相对唐代来说,这样一个不景气的王朝,是很难孕育出气吞万里的豪迈的边塞诗。胸怀伟大的范仲淹。文武全才的辛弃疾和亘古男儿陆放翁,其边塞诗“也只能是赤子血。志士恨。英雄泪。壮士悲。宋代词人们报国无门和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与盛唐气象已相去甚远。[2]

造成唐宋边塞诗的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当时在历史上还具有进步意义的封建制度蓬勃发展的高峰时期。初盛唐尤其如此。当时,整个社会开放进取,生机勃勃。唐王朝在极盛阶段,疆域曾达2307万平方公里,接近今天领土面积的25倍。[3]经济总量,更是高达当时全世界的五分之三。[4]而宋朝,则进入了封建社会的下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趋严重。整个社会专制封闭,萎靡不振,即使北宋,版图也还不及汉代(汉为600多万平方公里[4])。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只用了陆游一首诗的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便证明了这一点。至于经济,虽说北宋时,其经济总量也占到了世界的一半[5],但由于实行对外妥协投降。用钱财换安宁的国策,每年都要向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大量赔款输银,实际上是很虚弱的,注定了宋代不可能有唐朝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空前绝后,还和唐代文人仕宦之路的多样性与任侠任侠,就是崇尚英雄行为。渴望建功立业。强调个性自由。珍视人生独立。的社会风尚有关。唐代文人入仕的途径有多种,除参加科举,还可投笔从戎,幕府效力,由军功而搏仕宦。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就都有过此种经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边塞诗的繁荣。而宋代的文人想做官,就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进取的朝代,思想空前活跃,意识形态相当宽松。这种时代氛围,使任侠思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文人大多崇拜边关杀敌。塞上立功。高适在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宣称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即使像初唐王维那样的被人们视为田园诗人“的人,在少年行中也呐喊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可见,唐人任侠的社会风尚也是边塞诗繁荣的土壤。而宋代却是较为保守封闭的时代。统治阶级的全部心思,从开国君主赵匡胤开始,即是攘外必先安内“。除杯酒释兵权“防止武将作乱,对文人,在思想上也钳制很严。从歪整苏舜卿的进奏院事件“开始,到陷害苏轼的乌台诗案“,再到打击刘克庄的梅花诗案“,文字狱不断。南宋兴起的理学,更是一门心思只存“统治阶级的天理“,而要灭掉人民大众的人欲“。这种社会风气,使人们变得谨小慎微,怕谈国事,以英雄主义为基调的边塞诗就很难诞生了。

二。唐宋旅游诗题材

[JP2]在题材丰富多样性方面,宋代的旅游诗远逊于唐代。唐代旅游诗中,反映不同地域独特人文景观。民情民俗的风俗诗很多原因是唐代的文人格外喜欢漫游。唐代有一种与科举制度并行的潜规则――行卷“行卷:即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把自己认为最为得意的诗作编辑成卷,送给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阅读,以换取他们的赞扬。推荐,为随后的参考预造声势,广结人缘,先做铺垫。行卷“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参试结果。因为唐代的科举试卷是不糊名。不保密的。而且,录取与否,排名高下,还要取决考官及有权力影响考官的大人物或名人的态度。之风。这种做法,一方面滋生了拉关系。搞请托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又迫使文人士子长年累月过州立府,攀结达官贵人。名流耆宿。世上英才,步入大千世界四海为家,漫游天下。唐代李白。杜甫。高适等诗人,都曾有过漫游的经历。唐人的漫游“,歪打正着地造就了旅游诗的繁荣。比较而言,宋代文人就只需走书斋――考场――官场“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的求仕之路。其人生阅历,远不如唐人丰富多彩。下面列举唐代反映不同地域的风俗诗,以尝鼎一脔。[JP]

(一)唐代旅游诗题材

1。反映唐代东北地区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

例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诗人通过对营州少数民族少年独特的服装。豪饮的习俗。高超的骑术的描写,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唐代东北地区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

2。描绘唐代长江流域

(1)长江三峡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风光的传神速写。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诗中,人们住在桃李盛开。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上。妇女也像男子一样参加劳动,常到江边背水上山。尽管劳动辛苦,妇女们还是很爱美,喜欢佩戴金银饰品。男子则提着长刀,戴着小斗笠,在山坡上刀耕火种,从事近乎原始农业的耕作。

(2)唐代扬州都市的剪影。例如张祜的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诗中的扬州,有十里长街,繁华市井,醉人月色,卧波长桥,窈窕丽人。尤其是禅智山,风景旖旎,简直使人想要在那里买一块墓地,美死在那个地方。

(3)唐代江南水城的水彩画。例如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越: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诗中的吴“特指,其特点是民房皆是傍水而建,是个典型的水城。这里有悠久的历史,那些今天闲地“已经很少了的古宫“,就是城市历史悠久的见证。这座水城河港多,桥梁多,还是著名的丝绸之乡!3。唐代江浙一带的缩影

杜荀鹤的送友游吴越: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诗中的吴越“,即今天的江苏。浙江,其特点是盛产柑橘。莲藕,商业繁荣。即使晚上,舟楫往来的桥边,也有灯火辉煌的夜市“。此外,寺庙也多。而且,此地民风古朴,格外好客。

4。唐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风俗的扫描

(1)张籍描写云南的蛮中:铜柱铜柱,指汉代马援平蛮时与少数民族酋长盟约所立的铜柱,在今湖南西部湘西自治州境内。南边毒草南边毒草,指生长茂密的草木,古人认为南方多瘴疠,原因之一就是草木丛生。生,行人几日到金麟。玉?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自抱琵琶迎海神:句中的海“当指内陆湖,唐诗中习惯将内陆湖称为海“。神。“诗中提到蛮中,这里的海“边女孩子有爱戴硕大的耳环。很喜欢音乐歌舞的习俗。这与今天生活在苍耳山下。洱海边的云南大理白族姑娘的生活习惯十分神似。

(2)柳宗元记录唐代广西一带人们生活的柳州峒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鹅毛御腊缝山?,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中描写的,是唐代柳州一带居住在山岩洞穴中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他们穿着和汉人完全不一样的服装,有他们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下山是为了买盐,买好盐后,就用青箬竹的叶子把盐包裹好带回山洞。若是去赶集,他们还会用新鲜的荷叶包上饭做干粮,他们用鹅毛缝成毯子御寒。在生产劳动时,他们总爱用鸡骨头求神问卜,祈求水神赐雨。他们喜欢文身“,为了亲近他们,诗人甚至想脱下官服和他们一道去文身。

5。反映唐代澎湖列岛人们生活状况

例如施肩吾的题澎湖岛屿: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这首诗告诉我们:远在唐代,澎湖和台湾就早在中国的版图之内了。这一带的海水中充满了鱼腥气,海边有一种特殊的夜市场――晚上营业。天亮前收市的鬼市“。这里的人逐船而居,船走到哪里,家就算是安到哪里,并没有人固定在岸上住。这里阳光强烈,少年人大多晒得黑黑的。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是下海采珍珠,有时晚上还点着火把采集海产品。

(二)宋代旅游诗的题材

宋代类似上述风俗类旅游诗很少。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的初到黄州,虽有两句写了黄州的特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亦仅此两句而已,并非通篇描绘。他的食荔枝二首之一有两句写到了广东惠州的风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同样也是仅两句。至于其他诗人,则连苏轼这样的诗也少有。

三。唐宋旅游诗的审美

描绘山川河流。自然风光的旅游诗,唐代的大多具有壮丽之美,宋代的却只有小巧之美。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莫砺锋说唐诗一书中指出:王维虽然是盛唐山水诗派中成就最高的,但……用诗歌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我们辽阔的壮丽山河,写出神州大地自然风光的壮美,王维还做得不够。这方面的山水诗有待于胸怀更加宽广。气魄更加雄伟的诗人来完成,那就是李白与杜甫……李。杜的山水诗实在是好,他们以充沛的雄伟笔力描写了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写出了名山大川的壮丽之美而不是局限于狭小的区域。幽僻的境界。“[6]这段话的精神,同样适用于评价唐宋两代模山范水的旅游诗,可用李。杜代表唐朝,用苏轼置换宋代即可。

第一,同样写庐山,唐代李白渲染的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宋代苏轼抓住的却只是西林壁“(题西林壁)一隅。尽管他同样写出了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气势与格局,终逊李白一筹。即使同样只写了庐山一个景点的望庐山瀑布,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也是苏轼所不及的。

第二,同样写杭州,气势亦大相径庭。唐代白居易当过杭州刺史,宋代苏轼做过杭州通判。知州,两人都写过不少有关杭州的诗。但白居易的诗,整体上比苏轼视野要开阔,场景要宏大。白居易的杭州春望是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描绘,是用广角镜拍摄的全景: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柿蒂,指绫上花纹的形状。,青旗沽酒趁梨花梨花,指赶在梨花盛开时开坛的美酒梨花春。。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而苏轼却没有一首这样描写整个杭州城的诗,而只有分别写西湖。望湖楼。有美堂等单个景点的诗,视野远不如白居易开阔。白居易是把整个杭州都装在心里,如同成竹在胸。苏轼却好像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尽管写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使人拍案叫绝,但总使人觉得精巧有余而恢宏不足。

[JP2]第三,再看一组写洞庭湖的诗。宋代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萧德藻的登岳阳楼: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舵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黄庭坚的诗颇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大气。面对满川风雨“,他偏有兴致独自凭栏欣赏。在他看来,君山的十二峰,就像传说中湘水女神头上一个个绾结的发髻。但这还不够。若是能坐上一叶扁舟,冒着漫天风雨驶入湖中,肯定能看到:在千万座银山的山谷间,有一座令人神往的青山。可惜“二字传达的,不是对风雨的惧怕,而是未能得到征服它的机会的遗憾。萧德藻诗的重点在后四句,中心是强调景色的奇绝“。但实际却相当平淡,不过是说湖上有白鹭在飞,水天相接处有青山看,仅仅在遣词炼句上,下了点功夫而已。拿这两首诗比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湖醉后三首中的?却?却,铲去。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两者之间的距离,就不可以道里计了。[JP]

宋代的旅游诗中,也有气势雄伟具有壮丽之美的作品。比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苏舜钦的和淮上遇便风;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曾巩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这些诗,就都有股豪气,而且境界也开阔。但是,这类诗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并非宋代旅游诗的主流与基调。

如上所述,唐代的旅游诗气象雄浑,境界开阔,规模宏大,豪气凌云,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壮丽之美。宋代的旅游诗则显得格局较小,虽不乏精妙比喻,深刻哲理,到底只是一种玲珑的小巧之美。

唐代旅游诗在题材。规模。审美境界等方面远胜宋代的旅游诗,这是由两个朝代迥然不同的社会风尚造成的。它们的版图疆域。综合国力。政治经济,相差悬殊;内政外交。意识形态。社会风尚,良莠有别。而文学艺术只是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头脑中加工以后的产物。这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作家。诗人们的主观努力所无法改变的。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会自然或不自然地将当时的国势强弱融入其中,唐代旅游诗和宋代旅游诗就是很好的例子。

唐宋旅游诗词比较

唐宋旅游诗词比較【7707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7743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