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應用型人才培养三對接”模式研究【3132字】

时间:2023-06-11 08:47来源:毕业论文
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應用型人才培养三對接”模式研究【3132字】

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对接“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


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对接“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42-02

一。引言

日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的2015年中国论文网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出炉,429所旅游管理类本科学校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二外。东北财大。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市场上,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如何立足区域特色。服务地方建设。办出特色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成为目前许多本科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肇庆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属于地方二本院校,2007年开始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肇庆旅游与历史文化充分利用珠三角区位优势,按照国家高等院校特色专业标准,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力图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培养机制灵活。市场反映良好的应用型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上,肇庆旅游与历史文化始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不断摸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输送高级旅游专门人才。因此,本文将以肇庆为例,结合二本院校发展特色,提出了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对接“模式。该模式注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实践教学与行业专家对接,力图发挥地方院校的地域优势,通过特色办学以适应当前日益蓬勃的旅游发展趋势。

二。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对接“模式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建设要体现应用“,其核心环节是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因此,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1]。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是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能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因此,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下,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走应用型之路,以适应地方需求。找准人才培养市场,尝试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

旅游专业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最大化地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旅游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这些专业方向直接指向经济社会需求和旅游业发展。因此,充分调研旅游行业发展特色。发展前景,了解社会对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地方高校应做到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了解旅游景区。酒店以及相关行业前沿动态,调查旅游企业当前的用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并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本位培养模式和企业本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职业市场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前提,由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的办学模式。它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3]。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高应用型。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的专业,因此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即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将岗位具体化,在大二和大三的专业课程设置上突出岗位职业特色。这样,学生能集中精力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模块,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并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旅游企业服务,做到学校与企业对接,大大降低了旅游专业毕业生跨行就业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率。目前,许多高校与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际连锁酒店集团合作,开展实习生计划或订单培养计划,将旅游企业最新的案例融入教学,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需求转换为课程,如开设高尔夫旅游。邮轮旅游。酒店品牌经营等课程。

(三)实践教学与行业专家对接“

实践教学与行业专家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教学环节设计上。一是实践教学设置占到开设课程学时的1/3以上,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和课程比例,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在实践教学的同时,聘请行业专家为实践教学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案,共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开展实验实践教学[4]。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行业专家现身说法和传播行业最新动态,以鲜活的实例展示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采取的具体形式可以为:同一课程邀请一个或几个行业专家就某一主题讲授,或某几个行业专家专门讲授最新的前沿动态组成一门前沿动态课。或分批组织学生在教学的某个实践环节前往旅游行业第一线接受行业专家现场指导等。

(四)三对接“模式的实际运用

根据以上三对接“模式的具体要求,笔者根据肇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条件和基础,认为在大学四年的8个学期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逐步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是专业认知学习。安排在第1―2学期。主要内容为安排学生在第一年学习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前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相关企业一线观摩和见习,现场了解未来毕业后的就业行业发展现状和动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从事行业有最初的感官认知,从而了解旅游管理部门和机构的主要业务。所需技能。行业现状等。了解酒店的部门组成。等级标准。管理特色。品牌特色和人力资源现状等。了解会展的业务范围。经营现状。管理特色。行业发展趋势等。通过对专业的认知实习,能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第一印象和感官认知,树立行业和专业的归属感,对今后展开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的认知。二是专业课外活动。安排在第3―5学期。主要内容为开展专业特色技能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旅游。酒店和会展管理相关的专业特色技能培训。比赛和实习等,如组织和参加导游大赛。酒店专业技能大赛。国际会展活动等。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可以邀请合作单位的相关行业专家和领导担任技术指导和评委,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职业技能。邀请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给师弟师妹们以信心和专业归属感,以亲身经历展示从事行业的职业前景和待遇,为未来职业规划提供感性认识,并以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好好学习。还可以通过师兄师姐的介绍和推荐去相关企业部门从业,继而形成新老学生交流。传帮带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扩大校友会的规模和作用。

三是专业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主要内容为安排学生前往旅游。酒店和会展企业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现场感受行业发展动态,融入行业经营,检验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在半年的实习期间深思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宽容性。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等[5]。实习结束后,学生可以与实习单位继续合作,毕业后前往实习单位就业。

四是毕业实践。安排在第7学期。第8学期,主要内容为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展开专业实习,可以前往生源地或珠三角实习或找工作正式签订就业合同上班,也可以灵活选择时间进行毕业论文实地调查和论文写作。不统一安排,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安排。

三。结语

地方高校与重点大学由于办学基础不同,因而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更加立足自身资源走特色化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实践教学与行业专家对接的三对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是值得推广的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对接“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應用型人才培养三對接”模式研究【3132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7585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