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调整人口政策的现实性分析与路径选择【6399字】

时间:2023-03-11 22:16来源:毕业论文
调整人口政策的现实性分析与路径选择【6399字】

摘要: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30年来,成就斐然,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巨大成就相伴而来的则是人13‘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新生


摘要: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30年来,成就斐然,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巨大成就相伴而来的则是人13‘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新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当前的人口状况及发展趋势,从国家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需要考虑,有必要对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论文网逐步放开二胎限制,实现人口政策的软着陆。

关键字:调整;人口政策;现实性分析;路径选择。

人口问题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否健康运行的重大问题,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特点,人口的数量。结构与质量水平必须要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相适应。人口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宪法。屈指算来,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已经实施30年,该政策的实施既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贡献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问题和负面影响,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构成潜在隐患。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持续平稳发展,有必要对我国现有人口政策进行反思。

一。调整人口政策的迫切性分析。

(一)积极贡献。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推行,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使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E1日的到来分别推迟了4年¨J,有效缓解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

生育率的快速降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期,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一开始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孩子的下降速度会快于老年人的增长速度,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年龄结构,即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的人口结构。这种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机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储蓄率高,而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创造的东亚经济奇迹,在非常显著的程度上可以归功于人1:3转变中的人口红利“。_2。

(二)消极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奉行计划生育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日趋严重的消极影响和潜在隐患。

1。人口安全问题。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主任张维庆认为,所谓人口安全,就是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不会因人口问题而受到损害,能够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的局部性或全局性危机。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人口迁徙等因素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发展要求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概括的讲,就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和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人口发展及其相关领域各种风险因素得到相对控制,避免或化解可能出现危机的状态。_3。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已经从计划生育前的5。8降低到目前的1。8的水平J,人口学界更有专家认为近几年的总和生育率水平更低,只有1。4左右的水平(见表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2。1的正常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而且由于人口更替的惯性规律,低生育率短期内无法逆转,意味着未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从短期来看,总和生育率的下降对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巨大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必然会使人口在2030年前后达到人口峰值后迅速下降,从而造成未来长期持续发展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和保障而停滞甚至倒退。

图片20131125123749。jpg

2。人口老龄化问题。

根据2000年11月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而按照联合国人口统计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以上时,标志着这个国家进人老龄化阶段,说明从世纪之交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且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的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数量大。高龄化。区间差异大等特点。

由于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未成功建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依然是绝大多数家庭采用的主要养老方式,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更是在养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家文化“的影响,即使是社会化养老模式相对成熟的地方,家庭在老年人情感养老方面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严重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巨大压力。经济社会发展新创造的价值中必然会有较大比例的部分被日趋庞大的老年群体所消耗掉,从而对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构成制约。

3。出生性别比问题。

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攀高。从表2中可以看到,从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走高,目前保持在119。45的高位。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3_107之间属于维持人口性别结构平衡的正常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离正常水平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未来婚姻市场挤压情况的出现,据估计,在2020年将有3000万男性无法成功进入婚姻市场,并进而有可能导致性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等问题的恶化,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的原因,既有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也有现代医疗技术手段如B超机等为产前性别鉴定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更有在面对生育数量严格限制时人们转而寻求质量上的替代效应的深层次原因。

图片20131125123935。jpg

4。独生子女成长风险问题。

独生子女的成长风险,主要是指夭折。重病的风险。由于是独生子女家庭,可以说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如果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意外或者死亡,特别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父母已经部分或全部丧失生育能力的中老年阶段,这种情况对相关家庭来讲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风险在现在或将来都会严重存在,甚至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风险有日趋增加的趋势,如近几年出现的大头娃娃“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问题疫苗事件。幼儿园凶杀案等都对所涉及的数lO万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许多家庭甚至家破人亡,支离破碎。根据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婴儿中会有大约5。4%在25岁以前死亡,有12。1%的人在55岁以前死亡,也就是说,会有5。4%和12。1%的家庭会经历孩子夭折的风险,并且难以规避。

在成长风险方面,其一,是父母辈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拔苗助长,脱离了他们发展水平所能达到的水平,给子女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其二是祖辈,32辈为传递亲情,会竭力满足独生子女的各种需要,溺爱情况非常普遍和严重,从而易使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孤僻心理;其三,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只与父辈们进行交往,缺乏兄弟姐妹等之间的同辈教育和合作交流,容易形成对他人的极度依赖心理,进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对他人的同情心;其四,家长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会限制独生子女与家庭以外的同龄人的交流,容易使他们形成失群的孤独心理,出现社会行为的某些不协调现象。附)二。调整人口政策的现实性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的人口形势正处于又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它表现在5个方面:

1。生育率长期偏低。从前面表1可以看到,生育率水平持续低于2。1的人口正常更替水平至今已达11年,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低生育率水平将会继续延续下去。低生育率带来的消极效应将越来越明显。而长期陷于低生育率水平的中国社会必将会出现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如适龄劳动力较少,近几年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频发的用工荒“就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这种趋势。

2。老龄化不断加剧。从世纪之交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的老龄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老龄人口的绝对规模与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社会总是简单的把人口老龄化理解为老年人数量的增多以及老年人的赡养。护理。医疗。权益保障等问题,并没有从全社会长期协调发展的宏观和长远角度认识老龄化问题。这不单单是老年人群的问题,更是一个整个社会都将加速变老的问题,其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3。城镇化不断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扩张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以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9年已达到46。6%。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预计将超过50%,尽管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千百年来中国积淀下来的乡土中国“文化必将会随之发生重大转变。

4。流动性不断增强。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各项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而且人数众多。范围广阔。途径多样。清华大学教授毛其智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果中国人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到205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可达3。5亿人左右。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在和平时期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活动。而这与中国几千年来所信奉的以乡土意识为重“的传统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5。生育意愿的低位运行。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以及子女教育抚养成本的不断膨胀,社会就业和生存压力的日趋沉重,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盲目追求多子多福“的落后思想中转变过来,对现行的以一孩半“为特征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国民的生育意愿日趋降低。丁克家庭“的出现和扩散就是证明。

面对生育率的由高到低的转变,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清醒地意识到,生育率的转变其实质上是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社会的多育文化向工业社会少育文化的变迁,是生育价值观念的转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一旦完成了生育率实质性转变,生育率水平的逆转变(即从低水平转向高水平)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积极推行鼓励人口生育的政策但却毫无效果。中国人口专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王伟教授警告说政府可以说服。帮助甚至强迫人们减少生育,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古往今来,几乎还没有政府能成功地强制人们多生孩子的先例。“

三。调整我国人口政策的路径选择。

面对当前严峻的人口形势和潜在的人口危机,国内诸多人口专家不断呼吁,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以一孩半“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即逐步放开二胎“生育限制,由一独二胎“逐步过渡到全面放开二胎“,实现我国人口政策的软着陆“。正如3O年前那封公开信中也曾明确指出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考虑到当前人口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确保国家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建议对已实行30多年的现行人口政策尽快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1。从明年起,全国无论城乡,应全面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允许夫妻双方根据自己的生育意愿自由决定是否生育二胎和何时生育二胎。这是缓解我国当前人口诸多难题以及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1)有利于确保国家人口安全。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可以扭转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的趋势,确保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所需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保障。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尽管短期内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性生育潮,但并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人口爆发性增长。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会不断降低,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后进行补偿性生育的主要是20世纪7O年代出生的人,目前我国2O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孩有1亿,扣除其中结扎和不孕的妇女,7O年代出生的妇女中只有45%尚有生育能力,目前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73,她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那么1970_1979年出生的妇女只有再生3400万孩子的意愿。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人生育观念已发生根本变化,独生子女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抚养。教育。就业等社会巨大压力的影响,其多胎化生育意愿并不会非常强烈。近几年在大城市中出现并不断增加的大量丁克家庭“就很能说明问题。

(2)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和社会的过重压力。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尽管并不能彻底解决人口加速老龄化的问题,即我国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仍会继续提高,但是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可以有效转变人们对未来四。二。一“家庭结构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沉重赡养负担的心理预期,而且伴随着子女的成长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都可以使巨大的老年人赡养压力得到有效的分担而有所缓解。

(3)有利于优化人口性别结构。一儿一女是大多数家庭的理想选择,实行30几年的现行人口政策限制了这种理想的实现,特别是在广大城镇和党政事业单位,计划生育政策更是等同于独生子女“政策,而子女数量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驱使人们转而去寻求质量上的替代效用,即采用各种手段去人为干预和选择新生子女性别,造成新生儿性别结构不断高位失衡。而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可以降低人们对以质量替代数量的选择冲动,减少对新生儿性别的人为干预行为,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向正常水平发展。

(4)有利于降低独子化的成长风险。放开二胎生育限制一方面可以使二孩家庭有效降低独生子女一旦发生夭折。重病等意外风险给家庭所带来的破坏性打击,即二胎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适宜的成长环境,减少来自父母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过高期望压力和溺爱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增加与同龄人的交流与接触,促进孩子们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5)有利于降低国家计生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国家为维持现有人口政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从国家到乡镇一级完整的计生机构,配备大量的专职和兼职计生工作人员,据人民网2010年3月2日报道,截止2005年底统计,全国人口计生系统共有工作人员5087万,其中,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务员就有1087万人。“每年用于宣传。避孕器具等费用开支也甚为巨大,计生部门已成为国家财政投入最多的部门之一。同时,计生部门也是干群关系最为紧张的部门之一,因计生问题引发的争议乃至暴力冲突事件屡屡发生。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可以减少计生工作对基层单位的沉重压力,减少在计生工作方面的各项开支和因计生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有效降低国家计生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2。放开二胎生育限制的同时,应继续严格限制三孩。尽管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政策调整的发展历程来看,人口政策会逐步向完全放开。自由生育的方向发展,即夫妻双方完全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自主决定生育的数量和时间安排,但从当前巨大的人口基数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看,严格限制三孩生育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3。在完全放开二胎“限制的同时,进一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首先要优化和改善身体素质,特别是出生人口身体素质,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婚前。孕期期间的保健水平,做到优生优育。同时要积极推动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好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同时要大力倡导母乳喂养,坚决打击非医学需要性别鉴定而人为终止妊娠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另外,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国民的科学技术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变人口负担为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李斌。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J]。求是,2008,(23)。

[2]Bloom,D。E。Williamson,J。G,DemographicTransitionandEeo_nomieMiraclesinEmergingAsia,WorkingPaper6268。Cam-bridge,M,A。NBER。1997。

[3]闰生金。人口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导刊,2009,(8)。

[4]顾宝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J]。人口研究,2009,(6)。

[5]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易富贤。应该尽快停止计划生育[J]。财经文摘,2009,(6)。

调整人口政策的现实性分析与路径选择【6399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724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