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中外工作倦怠研究现状的比較分析【1809字】

时间:2023-03-05 08:53来源:毕业论文
中外工作倦怠研究现状的比較分析【1809字】

摘要:近年来,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它已经成为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并从


摘要:近年来,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它已经成为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并从理论研究。测量与结构研究和干预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字:工作倦怠测量与论文网结构干预

一。工作倦怠概述

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关于倦怠研究的创始人。1974年,他在JournalofSocialIssue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事倦怠“的文章,采用倦怠“一词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1]。

Maslach等(1986)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Pines等人认为工作倦怠体现在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心理衰竭等方面。他从衰竭方面分析工作倦怠,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单维度理论。

二。中外工作倦怠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1.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

Hobfoll的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ofresourcetheory,CORtheory)是工作倦怠研究中很有影响的理论,适用于广泛的职业领域。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努力获得和保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资源,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是与物质有关的事物。工作控制权与决定权。工作自主性。报酬。时间等,也可能是与人格有关的自我效能和自尊等。有价值的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可以激励个体,帮助其有效地处理和应对工作环境中的应激问题。当有价值的资源丧失或受到限制不足以满足个人需要时,负面的结果即工作倦怠就有可能发生。而化解资源丧失所产生的压力和防止倦怠现象发生的主要方法在于防止和减少珍贵资源的继续丧失以及增加获取其他珍贵资源的机会。

近几年,工作倦怠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Demerouti等人在COR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需求_资源模型,该模型的核心假设是任何职业都有与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相联系的潜在因素,这些潜在因素通常被分为两类:工作需求因素和工作资源因素。工作需求是指工作中需要付出大量的身心努力,并且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成本相联系的因素,如情绪耗竭。工作资源是指实现工作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当外部环境缺乏资源支持时,人们就无法应对环境需求,当工作需求高,工作资源受限时,往往使人们的身心资源耗竭,从而导致能量的衰减及健康受损,使个体产生消极态度,降低角色承担意识。

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在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作倦怠的测量与结构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学者针对工作倦怠的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

2.工作倦怠的测量与结构研究

工作倦怠的测量与结构问题是工作倦怠研究的重要问题。国外学者对此问题30年来一直未能达成共识。Maslach等(1982)提出,工作倦怠包括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并据此编制了工作倦怠调查问卷MBI(MaslachBurnoutInventory,简称MBI);Pines等人认为工作倦怠体现在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心理衰竭等方面,他从衰竭方面分析工作倦怠,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单维度理论BM(BurnoutMeasure,简称BM)[2]。

MBI和BM是工作倦怠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测试工具(1996)。文献综述的结果表明,在MBI的结构与测量问题上,至今仍存在着广泛的争论。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样本,得出的因素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国外学者对单一样本的相关研究中,虽然大部分研究结果最终都支持了工作倦怠的三因素结构模型,但这些研究在最初却并未能为三因素模型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在Byrne(1991)的最初研究中,三因素模型并没有得到支持,在删除了一定数量的项目,并允许误差项相关后,三因素模型才得到支持。即使在对不同职业样本的交叉验证中,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如Kalliath等(2000)在三个健康护理职业群体上的交叉验证结果表明,工作倦怠为包括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的两因素结构模型。

Pines在编制BM时认为BM是单维的工作倦怠测量工具,但他同时又假定BM测量三种不同类型的耗竭,依据倦怠的定义将项目分配到三种类型的耗竭中去,这样看起来,BM又像是一个多维的问卷。到今天为止,Pines仍然没有发表一篇关于验证BM因素结构的研究报告

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结构的研究,无论是采用MBI还是BM,大多数研究都支持了倦怠的三因素结构模型,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以删除一定的问卷项目或允许项目误差项之间相关为代价的。

国内对于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最早见于教育领域。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2003)修订了一个适合中国文化的教师倦怠量表[3]。它是参照MBI且以Maslach等的倦怠模型为理论基础,并以访谈中学教师为基础增加了一些项目,再经过初测分析和修订而形成的问卷。经过检验证明这个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指标要求。

[1][2]下一页

中外工作倦怠研究现状的比較分析【1809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493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