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洧效性分析【2377字】

时间:2023-03-02 12:56来源:毕业论文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洧效性分析【2377字】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造成很强的冲击,是威力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被形容为一剂猛药。从国外来看,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造成很强的冲击,是威力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被形容为一剂猛药。从国外来看,这种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放弃,然而近几年来,货币当局却频繁使用这种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在2006年7月到2012年5月论文网末期间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38次之多,以调控银行信用和市场流动性,并且每年都要调整多次。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相关理论和传导机制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时在中央银行准备的存款。央行进行宏观货币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就是调整银行的存准率,其目的是预防社会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防止产生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质即央行通过运用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使其改变其在金融市场和实体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过程为: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收缩→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上升→货币乘数减小→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升高→投资。消费支出减少→产出减少。

存款准备金政策通过信用途径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使银行信贷渠道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以上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率的OLS估计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选用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信贷增长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月度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检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引起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如何变化。由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时间有不确定性,所以在回归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0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不调整,=1表示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通过OLS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在满足t检验和无自相关的条件下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以上回归方程说明,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就下降0。87325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会收缩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所以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规模。

2。VEC模型的实证分析

以下本文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信贷传导渠道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通货膨胀率作为检验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代表变量;选取商业银行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CR作为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的变量,选取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的货币传导渠道的变量,选取数据的样本区间为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商业银行贷款余额CR和货币供应量M2均进行了季节调整(采用X-12方法),并取对数。所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和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在用VEC模型检验前首先要用单位根检验来检查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各时间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如上表所示,根据检验结果的P值可知,三个变量的原始序列非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均为单整序列,即平稳序列。因此,还需证明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对商业银行贷款余额CR。货币供应量M2和通货膨胀率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各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结果假设的协整数

注:星号表明在5百分号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由上表可知,商业银行贷款余额CR。货币供应量M2和通货膨胀率三个序列之间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证明其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共同趋势。因此,可以对上述三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说明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表3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内生变量零假设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贷款余额CR和货币供应量M2都是通货膨胀率的Granger原因,说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有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但是从显著性来看,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对通货膨胀率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依据前文所得结论,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将建立VEC模型来分析商业银行贷款余额CR。货币供应量M2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长期关系。本文在前面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时已经得到协整向量的估计值,其估计结果如下:

表4〓协整向量表变量名称

注:表中()内的数值为各系数t检验对应的伴随概率。

根据上表的估计结果可得出以下协整方程:

方程中的系数表示: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每降低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平均约降低0。054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每降低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平均约降低0。029个百分点。但是二者均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M2与商业银行贷款余额CR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较小,同时也说明不能仅从收缩货币供应量或收缩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来抑制通货膨胀率的产生。

三。结论

以上通过建立存款准备金率和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的OLS模型,以及应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处理非平稳变量的分析方法,然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讨论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最终对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第一,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与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率的变化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存准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银行信贷增长率下降0。86个百分点,故存准率的调整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的货币政策是非中性的,即其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传导对通货膨胀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从协整方程所表现的长期均衡关系来看,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均不显著,这说明在实行货币政策时,长期通过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来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效果不明显。

第四,从最后的回归方程系数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贷款余额CR和货币供应量M2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会受到一些阻碍因素的干扰,比如存在政府行政政策的干预等。

此,为了优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在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效果,要推进差别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根据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资产质量状况,选择执行相应不同档次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并逐渐加强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惩罚强度。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洧效性分析【2377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367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