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论九一八”事变张學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3077字】

时间:2023-03-01 19:03来源:毕业论文
论九一八”事变张學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3077字】

论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未放一枪就撤出关外,致使东北三省130万平方公里


论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未放一枪就撤出关外,致使东北三省130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3000多万同胞,4000余里铁路和无限的宝藏全部沦入敌手。全国上下纷纷谴责张学良及其不抵抗政策,进而责骂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向张学良下论文网达不抵抗的命令。蒋介石成了下达不抵抗政策的命令致使东北沦陷的罪魁祸首。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者普遍认为张学良之所以在九一八“事变中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遵守蒋介石在事变之前给他的命令即?电。也就是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称:无论日本军队在今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1]P196这则材料见于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所载洪?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张学良一文。但这则电文在其他人的回忆中始终没有被提起,大陆和台湾学者都没有找到这则电文的原始档案。在唐德刚。王书君著的张学良口述史张学良世纪传奇一书中,唐德刚问及这则电文时,张学良当即表示没有这事情“并坚持说‘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这事不该政府的事,不该蒋公的事。“[2]P214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发生当日蒋介石正在去往南昌军舰上,并不知有此事。

因此,不抵抗抗命令的下达者不是蒋介石而是张学良,并且其在多种场合已经承认。与日本有杀父之仇的张学良为什么在日本大举进攻东北时听之任之甚至一枪不放主动撤退,将东北拱手相让原因何在?

一。保存实力

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各地拥有军队的新军阀仍然可以称霸一方而且在必要时可以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这使南京国民政府的号令很难实施,于是蒋介石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裁军,以削弱地方军阀的实力。在东北的张学良经过其父多年经营拥兵40多万实力非常雄厚,对蒋介石的威胁很大。于是,1929年7月蒋介石以防止苏联赤化“中国为借口,偕外交部部长王正廷到北平,邀张学良研究收回中东路。蒋介石表示中央可出兵十万,拨军费百万支持张学良对苏开战。1929年8月,在东北军和苏联武装冲突后,国民党中央寻找种种借口,一兵未出,一文未拨。在战争中,东北军第十七旅7000余人全部覆没,旅长韩光第。副旅长戚长林。团长林选青阵亡;第十五旅旅长梁中甲以下8000余人因弹尽粮绝,最后力战被俘。东北军损失了两个精锐旅和一个黑龙江舰队,元气大伤。“[3]P132中东路事件让张学良明白了蒋介石借刀杀人以削弱自己实力的意图,此后张学良加强了对蒋介石的警惕,同时张学良也明白了凭东北一地之力去对抗外敌无疑是以卵击石。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东路事件才过去两年之久,张学良损兵折将的伤痛以及被蒋介石欺骗的隐忧仍挥之不去。张学良首先想到的是保存实力。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日,正在中和剧院看梅兰芳表演宇宙风“京剧的张学良旋即赶往协和医院召集于学忠。万福麟。鲍文樾等重要将领开会。在会上,张学良表示:日军这次挑衅的举动,来势很大,可能要兴起大的战争,我们只应速报中央,听候指示。我们是主张抗战的,但须全国抗战;如能全国抗战,东北军在最前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4](P174)

可以看出在这次会议上张学良不抵抗的政策已基本形成。其实当时东北军有正规军26万人,非正规武装18万人,东北军总数共44万人左右。九一八“事变中日本武装力量实际上在3万人以上,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部先后从朝鲜。上海和日本增调5个师团进入东北,加上原有的第2师团和独立铁路守备队,总兵力近10万人,再加上‘在乡军人’实际兵力12万。“[5]东北军兵力远远多于日本的兵力,但张学良致力保存实力在日本的进攻下力避冲突保守退让,任凭日军大举进攻。

二。寄希望于国联

就在事变爆发的当天早晨,张学良召集顾维钧。汤尔和。章士钊。汪荣宝等人举行会议,咨询对于东北外交问题的意见,顾维钧主张诉诸国联引起世界注意和公众舆论,间接给日本某种压力,使之不再扩大在满洲的侵略行动“。[6](P414)两天后,张学良又邀请当时平津的所谓名流磋商东北问题,出席诸人也主张依靠国联。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张学良决定诉诸国联,希望通过诉诸国联,就日本对国际体系的破坏行为,激化西方强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抑制日本对东北的侵略。更重要的是张学良诉诸国联的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关处理东北问题的政策也相一致。为避免给日本以口实,张学良在事变发生后实行不抵抗政策,束手静待国联的调停。这期间日本趁机增兵扩大占领,进而占领了整个东北。

直到1932年4月21日,以李顿为首的调查团才抵达沈阳。李顿的到来使张学良认为自己寄希望于国联调停是正确的,自然给其以极大的希望。但在日本已经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事实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国联所能起的作用可想而知。最后李顿报告书虽明确指出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否认日本出兵的自卫论,不承认伪满州国,但由于国联对日本毁约退盟,扩大侵略战争不加惩处,使李顿报告书成为不起任何作用的废纸,也使张学良寄希望于国联调停的愿望化为泡影。

三。误判形势

张学良在晚年把自己在九一八“事变中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归结为错误判断形势,没认清日军意图。张学良回忆说:当时在情理上,对日本的判断,如果无故对中国发动战争,以军事占领中国土地,蛮横侵略,凡有深邃眼光的人,会明白将来的后果,对日本不会有利的。他们负责的人安能见不到这一点吗?“[7]P1251990年张学良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仍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自己的不抵抗是对日本的意图判断失误。他说:你骂我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我是一点不认这个帐的,我没有错。可是你要骂我是封疆大吏没把日本的情形搞明白,那我承认。“如果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由于对当时的形势及日本的意图认识不清而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确实可以理解,但事变爆发后的四个月里,日本不断扩大侵略进而占领东北全省,张学良仍未做抵抗,却坚持自己错在没有认清形势,当如何解释呢?那就是张学良寄希望于日本内阁抑制战争的扩大。据资料显示,九一八“事变后,攻占张学良官邸的日军打开了张学良卧室的保险柜,发现大量张学良资助日本政客的证据。作为东北的实权人物张学良与鸠山一郎曾有一笔神秘交易。鸠山一郎是鸠山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并于1926年成为日本政友会的干事长,被视为政友会正统派的领军人物。张学良与政友会密约―由张学良资助床次竞选日本首相,而政友会则承诺掌权后,逐步放缓并最终结束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张学良希望通过这个秘密计划,分化瓦解日本政坛,以迟缓或阻止日军对东北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希望并相信自己支持的日本政客能阻止日本军部扩大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而未做抵抗,只是日本内阁并未能阻止战争的扩大,使张学良希望落空。这也是张学良多次强调自己作为封疆大吏没把日本的情形搞明白“的原因。

综上所述,作为封疆大吏的张学良,面对日本的侵略自作主张实行不抵抗政策其意图很明显是保存实力保存东北的地盘,也正是张学良致力于保存其父留下的东北地盘,才使其不惜花巨资冒着背叛中央的罪名与日本暗中交易,支持日本政客,以此来促使日本放缓并最终放弃对东北的侵略。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则是张学良与日本政客暗中交易失败的信号。现在看来,张学良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张学良可能认为九一八“事变和之前的几次事变一样都是日本故意挑衅搞军事摩擦的小规模事件,没有引起其足够的重视,或许张学良也有可能已经意识到九一八“事变非同以往很可能是日军大举进攻东北的前奏,但是仍寄希望于已经被自己收买的日本国内的政客们,希望事变会在日本政客的干预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抑制了自己的抵抗意识,低估了东北一隅军民的抗战实力。最终的结果是张学良一切的预想都失败了。

论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论九一八”事变张學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3077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352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