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的反思与改进(2)

时间:2023-02-20 23:07来源:毕业论文
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有其理论源流,历史源流和现实源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提出具有一定必然性。也正是因为如此,精准扶贫一经提出就在我国当

    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有其理论源流,历史源流和现实源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提出具有一定必然性。也正是因为如此,精准扶贫一经提出就在我国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占据了指导性的地位。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的第一道坎是精准识别,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以往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有一定的适应性,但也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对我国目前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进行反思和总结,使其更符合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要求,是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论文网

纵观精准扶贫全过程,精准识别是其基础和关键,并贯穿全程,为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提供对象,精准帮扶、管理和考核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和反馈着精准识别。精准识别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位置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目前的研究中,针对这方面提出难点和困境的文章较多,却少有进行深入反思和改进的,因而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的相关研究很有进一步深入实际,根据实践中的难点、困境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的必要。

1.2  文献综述

1。2。1  精准扶贫的涵义

1。2。2  精准扶贫的理论解析

1。2。3  精准扶贫的理论解析实践经验

1。2。4  精准扶贫的理论解析现实困难

1。2。5  评估与展望

1.3  研究方法

因为实地研究成本较高,对能力和资格等也有严格的要求,因而本文主要采取统计资料分析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资料分析主要通过收集政府官方发布各种有关我国扶贫和贫困人口统计的相关资料,分析比较历年贫困人口规模,平均收入和贫困人口识别机制。文献分析法主要通过阅读分析研究中国扶贫相关问题的学者实地考察调研等收集到的资料,根据其适用性加以比较和应用。对相关贫困人口识别机制进行检验,分析精准扶贫背景下其适应性。精准扶贫及贫困人口识别的相关理论阐释

2.1  精准扶贫的内涵、源流与要求

2。1。1  精准扶贫的内涵与源流

    精准扶贫的概念是于2013年11月在湖南考察时首先提出。所谓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即与以往的扶贫工作相比,更加精细化、准确化、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这个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在其理论源流、历史源流、现实源流的作用下产生的。需要提出的是精准扶贫是这三个源流相互作用,彼此交融,互相影响的结果。

首先“共同富裕”根本原则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要求是精准扶贫产生的理论源流。共同富裕指通过劳动及互相帮助全体人民都实现生活富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指全体人民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小康,包含着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这两个理论的基本要求都是“全体人民”,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也是当前社会急需落实的重要责任。精准扶贫则是应运而生的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使得经济减贫效应下降,经济增长对减贫扶贫的涓滴效应效果不再是精准扶贫产生的历史源流。所谓经济增长产生的涓滴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或者弱势群体无需特别关照,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如同一个沙漏,虽然最先受惠的是沙漏顶端那些优先发展起来的阶级和地区,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刻,那些位于沙漏底端的贫困人口和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终会接受到滴漏的发展成果,很大程度的改变境地。很多研究和历史经验证明这种减贫扶贫模式非常适合刚开始改革开放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扶贫模式也有意识的利用了涓滴效应。但这种效应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而递减的,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涓滴效应优势不再,减贫扶贫更需要针对性、瞄准性,精准扶贫模式是扶贫模式历史发展的必然。 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的反思与改进(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046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