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记录片成长的秘密赏析

更新时间:2010-5-25:  来源:毕业论文

记录片成长的秘密赏析
 这是一部记录北京李跃儿巴学园孩子成长的纪录片,拍摄时间历时三年,在我刚进入巴学园研究的时候,也是这部记录片开始拍摄的时候,从购买设备开始我便一直参与其中,细心的观众可以在片中看到我的身影(嘿嘿,终于上电视了),只是我的镜头很少也很低调哈。

  言归正传,思考题如下:

  一、我们如何理解锡坤扔鞋、翻书包、穿大人鞋等等的行为?

  二、大李老师是如何满足锡坤内在发展需求的?

  三、在满足锡坤内在发展需求的同时,大李老师是如何帮助锡坤建构原则的?

  四、如何理解反思角对孩子的作用?

  五、什么是对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与顺从孩子的区别是什么?

    一、影片中的锡坤正在经历空间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出现时间从1岁半持续到6岁左右,呈螺旋状发展。处在空间敏感期中的锡坤把各种不同的物品扔到垃圾桶中,扔鞋、翻书包、穿大人鞋等等的行为都属于空间敏感期的探索形为。从垃圾桶到小书包, 从教具架到司机师傅的袖子,从大大小小的鞋子到钢琴,只要锡坤能走到的地方都被他探索了个遍。孩子不停的尝试来验证每一次尝试的后果是否相同,在不停的尝试中感受空间的变化。

    什么是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呢?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系指一个生物刚生下来,还在成长的时候,所获得的一种特别的感觉力。” “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处在空间敏感期的孩子,喜欢扔东西――从上往下扔,从近处往远处扔;喜欢从上往下跳;喜欢推着带轮的椅子跑来跑去;喜欢攀爬;喜欢走马路牙子,走不平的路;还喜欢把物体垒高,一遍遍地推倒重垒;喜欢钻到桌子底下,或者大纸箱子里;喜欢旋转木马,喜欢大人抱着他转圈;喜欢爬到沙发背上;还喜欢独自呆在一个空间里。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他们由此形成空间概念。

    照镜子:1、你的孩子在2岁~3岁期间经常会反复扔东西,你是否认为孩子这是故意捣乱,当你给他捡起来,他会继续扔的时候,你是否认为孩子不听话?2、孩子走路偏喜欢走坑坑洼洼的地方,喜欢走马路牙子的时候,你是否控制孩子不让孩子走?3、孩子喜欢钻到床下或者沙发下面,或者桌子椅子下面的时候,你是否很生气地呵斥孩子,认为孩子不爱干净,不讲究卫生?

    上天为什么要给我们的儿童设定发展的敏感期呢?这是大自然的安排,大自然要留下人类这个物种,就会设定让这个物种不灭的机制,敏感期就是这样的机制。我们发现当儿童在某个敏感期的时候,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儿童的发展,所以,当我们不懂得孩子是在敏感期的发展行为的时候,我们就会反复阻止孩子的行为,并认为孩子这样反复的行为是“不听话”。如果孩子听我们的话,就会违背大自然给予孩子的恩赐,即违背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

    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发展的任务,所以每个年龄都会存在发展某项任务的敏感期,2岁的孩子需要发展空间认知,而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发展与异性的交往能力,这就是规律。孩子在这个敏感期会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即使被成人反复阻止或者打骂,他们仍然要坚持这样的行为,这就是孩子内在发展的需求,这个需求的动力来自大自然,任何人无法阻止。

    但是,由于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内在发展需求,所以我们会阻止孩子,打骂、呵斥、羞辱、否定等方式是我们常用的方式,这样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呢?

    第一,孩子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发展需求,但成人的打骂和否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影响了孩子完成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

    第二,孩子会产生自卑,不接纳自己,儿童将父母的对自己的评价看得很重要,父母的评价是儿童形成自我认知的基础,被父母否定无异于让孩子否定自己,父母的做法让孩子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不被父母接纳,不被爱;

    第三,孩子内在需求发展被阻止,会让孩子内心烦躁,情绪变坏,“无故”发怒,寻气找恼,“无故”大哭。青春期的孩子便会更加叛逆。

    敏感期没有获得满足,孩子在这个时期需要发展的能力就会缺失。同时影响自我认知。每个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这个世界的精灵,他们对这个新奇的世界充满探索的欲望,大自然安排他们在不同的年龄对不同的物质产生探索激情,这就是探索的阶段性,探索的阶段性让孩子的探索行为有序发展。这个有序表现为每个年龄的敏感期不同。儿童的探索行为是了解世界的平台,也是孩子保持住自己天赋的探索精神的载体,当我们期望孩子对将来的知识学习有极大的热情,期望孩子努力学习知识,考试分数高,孩子的求知欲望就要被保护好,这是基础。

    二、在电影中大李老师是如何满足锡坤内在发展需求的?1、在锡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捣乱”探索之后,大李老师开始引导锡坤的探索向高一级发展,比如用蒙氏教具,使用蒙氏教具既满足了锡坤对空间的认知,同时还发展了锡坤的逻辑能力,同时将锡坤引入“工作”的状态,这就是引领——向高一级的状态引导孩子;

    2、大李老师给予了锡坤探索的安全感,在锡坤将小方块倒在地上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锡坤不断试探大李的反应,最后锡坤获得安全感后不顾一切地开始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大李没有语言,但大李传递出来的信息足以让锡坤感到被全身心接纳,被接纳意味着安全感的获得;

    照镜子:当孩子在玩水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旁边不停地唠叨:“小心,不要弄湿衣服!”这句话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感受?这句话会让孩子失去探索水的安全感。

    家长:妈妈应该给孩子准备好防水的衣服围裙之类的,如果提醒的话,也会使孩子不自在的。

    胡萍:表扬。如果在夏天,弄湿了衣服,给孩子带来对水的认知,可以不穿防水的衣服啊。

    3、当锡坤对小方块掉落在地上发出的声音感兴趣的时候,大李及时感觉到了锡坤的发现,于是用小碗装上小方块泼向地上,让锡坤尽情感受和体验这样的声音,这就是帮助,帮助锡坤在这次探索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4、锡坤发现大李的发卡后,大李取下来给锡坤看发卡,同时让头发散落(那一刻,大李美丽无比)让锡坤明白发卡的作用,大李随着锡坤探索需求而满足着锡坤;

    5、当锡坤的探索影响到集体工作时,为锡坤单独安排时间满足锡坤的探索欲望,这就是尊重个体的特性;

    6、当锡坤要将酱油倒入杯子的时候,大李无声地将杯子配合锡坤,以免锡坤倒泼洒,这个细节我不知道大家看到了大李的用心是什么?大李避免了锡坤将酱油泼洒,让锡坤感觉自己有能力,帮助孩子获得自信与自尊;

    照镜子:孩子在将水倒入杯子的时候,你是否在一旁唠叨:“小心,不要倒泼洒了啊!”或者孩子把水泼洒后,你不停指责“这么一点事情都做不好!将来能干什么!”

    7、大李和巴学园的老师对孩子的帮助是无声的,我们没有听到任何一个老师在给孩子讲道理,他们都是用行为在帮助孩子,在雪地里,一个孩子摔倒了,大李没有说:“孩子,你好勇敢,不怕!”大李感觉到孩子的尴尬,于是跑几步后自己摔倒,用这个行为告诉孩子:没有关系,我们都会摔跤的,这很好玩!这是在帮助孩子摆脱尴尬。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学习到,将来孩子会体谅他人的心境,像大李那样帮助他人摆脱尴尬的境地。这是身教!

    8、锡坤与女孩在收拾工作毯的时候,老师看到他们从两头卷工作毯,明知道这样不行,但老师没有上前来讲道理或者教他们如何收拾,而是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最后自己完成。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做完工作的整个程序,包括归位这个最后的程序。

    儿童同时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获得学习的,而不是从我们的大道理中。我们习惯给孩子讲道理,结果我们发现孩子根本听不懂。

    照镜子:孩子每次工作后,你是否要求孩子归位?在家里你自己的东西是否摆放有序?你自己是否在要求孩子归位的时候与孩子一起来归位?

    如何与孩子一起归位看大李如何做的?

    锡坤在归位的时候,大李说: “我看到你。。。。。” 如实的描述孩子的行为,没有夸张表扬。大李协助锡坤收拾珠子时, 大李并不是仅仅在一旁等待,大李认真的指导锡坤怎样把散落的珠子扫在一起,放进簸箕里, 给了孩子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孩子完成了任务,我想孩子由此获得了自信和成就感, 而我们在家里,通常是没有耐心或者根本没有想到指导孩子,常常是等着孩子长大, 而没有及时的给孩子提供帮助还抱怨孩子这么大了还不会穿衣服,这么大了还不会。。。。。

    三、在满足锡坤内在发展需求的同时,大李和老师们是如何帮助锡坤建构原则的?1、当锡坤在试穿小朋友们的鞋子时,老师没有阻止锡坤,而是等锡坤试穿完后,告诉锡坤归位小朋友的鞋;

    2、当锡坤在集体归位蒙氏工作教具时不停地“捣乱”,虽然大李知道这是锡坤的探索热情,但影响了集体归位的环节,所以大李在告诉锡坤没有作用后,让锡坤坐反思角,阻断了锡坤的这个“破坏”行为;让锡坤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锡坤的行为不被允许,这是用行动在告诉锡坤此时此刻“不可以”做的事情。这是建构原则的过程。在建构原则的过程中,行动比“讲道理”更容易让儿童理解并感受。

    3、锡坤将钢琴盖的布拉下来,老师也没有给锡坤讲道理,而是和锡坤一起重新布置好钢琴。这让锡坤知道不可以像刚才那样拉下钢琴的布来。

    家长:胡老师又提到了这一点,“行动比“讲道理”更容易让儿童理解并感受。”,整个影片中都贯穿着这个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还常常埋怨孩子不懂道理,孩子的确听不懂我们的大道理,但如果我们身教,孩子就会明白。在身教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羞辱、打骂、否定孩子,所以,孩子没有被伤害。关键是如何身教的问题,影片也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如何理解反思角对孩子的作用?

    本身来讲,反思角没有对错,如何应用就存在对错了。反思角是阻断孩子当时错误行为的一种方式,不是惩罚孩子的方式,大家要注意区别这一点,这很重要!

    再次强调:反思角不是惩罚孩子的地方,而是切断当时错误行为的一种方式。大李并非惩罚锡坤,而是让锡坤的行为被阻断。

    慎用反思角,如何使用请群友自学。或者赏析结束后大家继续讨论。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核心讨论:五、什么是对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与顺从孩子的区别是什么?

    家长:我理解对孩子的尊重是指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行为习惯和表现,不进行人格方面的评价,不做道德 上的消极的批评,不强行压制,并且准确判断孩子的行为表现是是否对孩子利大于弊; 若利大于弊,则 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并设立相应的规则让孩子尽量不影响环境,不影响他人,让孩子在规则范围内自 由发展, 若弊大于利,则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用更加有建设性的活动代替。

    家长: 尊重孩子和顺从孩子的区别。(1)尊重孩子建立在充分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之上,需要了解什么对儿童发展是真正有利的。2)尊重孩子并非是随孩子去玩,去闹,尊重孩子需要引导孩子让孩子的的行为工作对孩子发展最有利。(3)尊重孩子并非是无度的自由, 尊重孩子需要设立一定的规则,让孩子能够既满足自己的需求,又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环境。

    胡萍: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什么是尊重孩子,在每一次的赏析中我都提到这个问题,尊重孩子是指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比如孩子在一岁半前有口唇期,这个时期口唇是身体最敏感的部位,孩子需要用口唇来感知身边的物体,于是孩子见什么就啃什么,吃手指,啃玩具,凡是能够用嘴接触到的物品孩子都会“啃”,如果这个时期我们不允许孩子吃手,不允许孩子啃他玩具,就违背了孩子内在发展的意愿,阻碍了孩子的内在发展,不尊重。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呢?给孩子准备可以啃的东西,包括干净的玩具,硬的软的不同形状的。这就是顺应孩子和帮助孩子发展。你在孩子的口唇期是如何做的呢?

    还有在腿的敏感期,孩子喜欢不停地走路、上楼梯、走凹凸不平的地方、走有水洼的地方,你是否为了孩子的安全和保持衣服裤子的干净而阻止了孩子?

    再比如,儿童在5~6岁有一个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儿童学习文化“如饥似渴”, 当孩子到5~6岁的时候,对物质的基本探索已经不能够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他们开始转向对人类文化的探索,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规律,儿童在这个时期完全是发自内在的力量让他们对文化的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看见广告牌上的字就问怎么念,自己认真读绘本上的每一个字,读不懂的字还主动来问……不放过他们感兴趣的任何文字,如果这个时期我们阻止孩子认字读书,就违背了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就是不尊重孩子。如果我们不顺应孩子的兴趣,而是强迫孩子背诵他们不感兴趣的文字,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知识,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过多的要求,导致他们对学习文化的兴趣被破坏殆尽,这也是破坏了内在发展,这也是不尊重孩子。

    目前,更多的父母在孩子文化敏感期没有到来的时候就强迫孩子识字、背经、颂文,更多的父母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占用孩子大量本应该用于孩子工作的时间来学习文化,使孩子需要在工作中发展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使用工作材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失去发展机会,同时孩子通过工作保护自己天生的专注力、意志力、探索能力等机会也丧失,当孩子进入文化敏感期后已经丧失学习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6岁前用大量的时间阅读、识字、背英语等,看似孩子学习到了很多文化知识,但孩子的内在发展已经被破坏。这就是不尊重孩子。这样被破坏的孩子在上小学后自然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上课不专心(专注力不足)、手不停地有小动作(搓衣角、玩小东西、搞小动作)、完成作业拖沓、做事情拖沓、缺乏完成一件事情的毅力等等。

    照镜子:1、你每天用于让孩子工作,或者引领孩子工作的时间是多少?

    2、你是否很在乎孩子记忆词语或者英语单词的数量,一旦想起来就考核孩子一通?你的考核方式可能是随便的温和的善意的问一问“昨天的那个字还认识吗?”,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每天的学习变成为了你的考核,而不是自己的热情在引领自己学习,同时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因为他可能记不得了。

    3、你是否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几乎占据孩子自由活动的三分之二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或者让孩子自己阅读?要知道阅读带给孩子的是间接经验,儿童要在直接经验中获得发展。在这一点上我要提醒深圳的家长朋友,因为我发现深圳的家长有大量的金钱给孩子买书阅读,而不知道要引领孩子工作。

    4、你是否要求孩子见到你的朋友(对孩子来说是陌生人)要笑脸相迎,并要打招呼。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当孩子见到自己的朋友,他自然会笑脸相迎的。

    我们前面讲到了什么是尊重,怎么都没有进群友的脑袋啊。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对孩子的尊重,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其心理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其中有一个阶段是异性吸引阶段,这个阶段的年龄大约在12~14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是想尽量接触多的异性,发展与异性接触的能力,他们喜欢有异性参与的集体活动。这个规律是一个人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规律。我们如何尊重孩子的这个发展规律呢?首先要懂得这个规律才懂得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情绪、心理活动,其次要积极配合孩子参加有异性的集体活动,注意孩子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告诉孩子交往的原则和底线,越过底线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等等,这就是尊重了孩子。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与异性交往就认为孩子早恋,加以阻止,孩子这个时期的发展就被破坏了,就是不尊重孩子。

    现在,我们知道尊重孩子的内涵是什么了吧,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内在发展的权利。 懂得了我们刚才讲到的尊重孩子,就能够区别尊重与顺从孩子的区别了,这就是界限,很多父母说把握不住界限,其实是不懂尊重的内涵。一般把尊重混淆为顺从孩子的父母,是没有真正搞懂什么是尊重。

    尊重孩子就是给孩子发展的自由,我们所说的给孩子自由,就是给予孩子内在发展的自由,就像锡坤获得的发展自由一样;顺从孩子是在不懂孩子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顺从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个行为或许对孩子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

    我们成人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内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像大李那样懂得锡坤的发展,并顺应锡坤的发展;第二要给孩子提供帮助,就像大李和巴学园老师那样去帮助孩子。

    下次电影赏析为电视记录片《成长的秘密》第3集和第4集,记录孩子王迟亦洋的内容。具体赏析时间待定。今天的赏析到此结束,遗留问题大家自己讨论吧,要走的路还很长。

记录片成长的秘密赏析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