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我国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14-7-8:  来源:毕业论文

我国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找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体育教师们以及社会相关部门极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的专门场所,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对不能轻视学校阵地的战略作用”。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各高校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显现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使体育真正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高校人才培养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长远计划,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关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关心用人单位的趋向,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民喜爱和推崇。目前,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沿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统一”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近似“千人一面”。1999年武术专业拓展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后,经过一个轮回的课程设置的尝试,2004年9月(有的2003年9月)进行了新的课程方案的调整和修改,但各个学校仍是各自为政,对“民体”专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培养原则和方案,就是同一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大不一样。各学校对“招生”、“教学”、“训练”、“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研究正处于现在进行时,一个本专业全新的培养模式正在探讨之中。因此,目前对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且又十分迫切。
  二、我国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各高校应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构建我国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响应国家教育部号召以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具有民族传统性的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为主线,进一步整体优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以学生为本,一是要以学生的个性为本,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
  (二)社会适应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要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为根本。社会化理念是根据体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需要这一规律提出的“体育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产生和发展都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确立社会化的理念,就是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身要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树立对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本专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并通过教学改革增强这方面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性高级人才的基地,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要的人才库。
  (三)一专多能性原则
  一专多能的原则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既要提高学生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最主要的场所,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面对新的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就更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笔者建议延长专项的训练时间, 重点保证专项训练的质量,提高训练水平,同时在课程中还组织开设一些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知识创新的课程体系,为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基础。
  (四)柔性原则
  柔性原则是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社会需求在宽口径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课程和专业方向,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积极为学生提供主辅修、第二学位及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三、对策
  (一)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国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目前高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据调查我国体育院系武术教师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校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加快引进武术专业教师的速度。同时,短期培训也是提高武术教师水平一条捷径。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培训。在专业培训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根本,在学习巩固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经验交流,讨论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各体育院系还应该建立任人惟贤的用人制度。领导重视,科学决策,根据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专业项目。
  (二)以市场需求为依托,适当控制专业招生规模
市场决定生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武术专业毕业生作为各体育院系的“人才产品”,同样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人才供需矛盾主要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体现。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武术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调查表明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毕业以来,供与求的矛盾越发突现出来。通过调查,80%的武术专家认为应当控制各体育院系的招生规模。我国武管部门也应当根据各校的实际就业比率,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对于一次就业比率过低的学校,应严肃处理,对于存在问题严重者应停止该学校下年的招生资格。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每年的招生应控制在300人以内。
  (三)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传统武术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与传承性的特征,因此建议各地区学校结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发展地区的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以点带面,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培养武术专业人才方面居有先天的优势。我国尚武之风,历史悠久。习练武术的群众基础广泛。我国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习武佳话更是家喻户晓。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也应该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项目的设计要求。在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方面,有些学校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武术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的民间武术与高校武术的协调发展开了先河。也可以为同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四)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抽象的概念。武术作为体育院系的一种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它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这是各大体育院系和我们每个武术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各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环境。调查表明,我国各高校几乎都建立了各种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本身就具有建立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的师资、教学上的优势。同时,这也是目前高校武术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一个很好方式。通过建立武术俱乐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普及和提高武术专业学生参加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广大师生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和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武术,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业能力的目的。
  (五)加强学生现代化知识、技能的培养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应该加强对武术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汽车驾驶、外语口语技术技能的培养。通过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学习和锻炼,为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能力。 据调查,我国即将毕业的2007级学生中,有6%的已经拿到了驾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增加选修课的形式,使更多的武术毕业生掌握了驾驶技术,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就业的竞争性。另外据报道,越来越多的武术本科毕业生向国外发展。学生趁着在校阶段,掌握一门外语,无疑是增加未来就业和职业竞争的砝码。
  (优)加强教学与管理,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管理是关键要素。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时间较晚,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应该吸取体育教育等老专业的成功管理经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学保证系统。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目标管理,共同努力把这个新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要求,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教材与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M].
[2]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我国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