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业论文

更新时间:2009-12-26:  来源: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业论文
摘要:
经过优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通过看书上网等途径了解相关资料后的些许观点以及感想。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礼,孝,传承,发展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及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文学,饮食,习俗,服饰等许多方面,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内容丰富而庞杂。“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发展,既有糟粕,又有精华:它曾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束缚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中国几千年来人际关系的纽带,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绵延。”[1]所以,这些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内容,毫无疑问值得现代的人们去学习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 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就指出了“儒学复兴”的目标。他把人类文明分为三类: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是意欲向前看的;印度文化是意欲向后看的;中国文化是意欲调和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天人关系的和谐,自我心理的和谐。他认为三种文化比较,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是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2]
2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文化
在整个中国古代,礼作为中国社会规范体系的核心,它所起的作用是保证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文护整个社会的稳定,调节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 认为“礼”既是社会制度,又是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孔子说:“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礼记·曲礼上》规定:“夫礼者,所 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于此 “礼”是规定多层人际关系、多种行为的规范,为中国社会提供礼仪文明,号称“礼仪之邦”。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治型的社会,以礼治国是历代统治者采取的基本方略。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礼为核心的社会规范体系,保证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 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传承和保留了中国灿烂文化的命脉,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奇迹。如此,才有今日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中华 文化。所以,历史地看,礼在中国古代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社 会,或者是所谓“礼俗社会”。在这种社会里面,人们安土重迁,生活富于地方性。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人们彼此熟悉,因此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规矩不是法律,而是‘习’出来的礼俗”[3]。根据费氏的定义,“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3]。仅就规范这一点来 说,礼与法律无异。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要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来文持。“文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3],通过教和学而代代相传。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的任务,在这一方面,礼学有深厚的资源。
3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文化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4]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 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7]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 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 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文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 系统化。魏晋至隋唐五代七百余年,孝道观念虽然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但各朝统治者都坚持汉代孝道的基本精神。宋元明清时期,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这时候的孝涤呕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辩其真伪,学会扬弃。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1 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文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 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 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 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4.2 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又要保护其物质载体,还要重构其价值体系。
最后,“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要获得进步,既要从传统的现代化中寻找合理成分,又要从别人的经验里吸取有效营养,“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9]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5-50
[4]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论语学而》【M】.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
[6]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7]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8]恩格斯.反杜林论[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中国传统文化结业论文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