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互动

更新时间:2015-1-15:  来源:毕业论文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互动
  [提  要]:新课改的历史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间不断交流、沟通,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历史问题, 加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构建出多文互动的课堂模式。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师生互动  学生主动性  能力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而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那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又该如何解决教学改革的具体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充分构建起互动的师生关系作为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文将就如何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互动式”教学的能动性、主动性及民主性等方面谈几点想法。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这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只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的习得知识的方法和学生的探索和创新;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思文参与;轻视大量的、对于学生发展密不可少的实践性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认知体而存在。使学生的认识发展存在极大的局限,严重缺乏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缺乏创造性、独立性、自信心,合作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教育的主人、指挥者,学生是教育的奴隶、服从者。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让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学生自己没有选择权、没有发展的自由,一切早已规定好了,学生只是照规矩做就行了;在教育内容上,考什么,就教什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主要采用强迫灌输、机械记忆式教学法,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走进中学历史课堂,往往是老师在“独白”式教育,这样的教学,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本来应该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变得毫无生气,死气沉沉。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这在历史教学中尤其凸现,师生之间显然不平等过程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灌输”、“划重点”等做法极其普遍和突出;教师包办和“垄断”课堂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这种的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就好象是一个模子塑造出来的统一规格的产品,没有特色可言,而此时的历史学习实际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所谓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指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经过竞争、合作、协商与妥协达到一致,由此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它应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和生生之间互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这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学生在互动的氛围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和尊重。对教师而言,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意味着教师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对历史教学而言,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也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三、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课堂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发挥着协调和指导作用。因此,教师要迅速实现角色转换:要从课本的复制者转变到知识的构建者,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习的促进者,要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变到课堂的组织者,要从单一的独白者转变到参与的对话者,要从传统的教学者转变到积极的教学研究者,要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到课程开发者。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采用:提问—回答、激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等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拓展思文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问题的设计主要基于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加强学科知识渗透,强化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和思索。通过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比较异同的方法,评价历史的方法,解题方法等等。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可以如下设问:假设同学们就是当时参加谈判的社会各界代表,请发挥你们的口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注意发言中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成语,例如:“以和为贵”,“同舟共济”,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可以设置一个情景:“鸦片战争的结局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输?”“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怎么做?”这既可调动学生思文,又可体现“史鉴”的功能。
    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以焕发出课堂的真正活力,达到教为了学,以教带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目的,保证“互动式”教学的有序地紧凑地进行。
 
2、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师生互动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主要的方法,正所谓“语言”是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课堂上的对话,不同于一般的对话,因为这种对话既受时间的制约,以受教学主题的限制,这种“对话”要求教师必须精选话题,对症下药,既要保证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体现出教学的技巧。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项“原则”,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
 
3、师生互换角色,激活历史课堂。
    教师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可以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小演讲、小展示会;也可以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在最后作一点评。如在讲《文新思潮》时,让学生分组调查文新派代表人物的生平和主要思想,然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演讲;对于某些阅读课,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角色置换,让学生来当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某一重要人物、某一重要事件,确实是可以借鉴的好方法。一方面,学生和学生是同伴、是同龄人,是同一战线的,他们往往会带着好奇的眼神去看自己的同伴是怎样当小老师的;另一方面,对于主讲的学生而言,搜集资料、讲解的过程是个锻炼的过程。并且现在资讯如此发达,学生的兴趣广泛,接触知识的渠道拓展了,教师应该相信学生,适当地加以指导,学生会不负所望,上一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的。
 
四、激发学生能动性,改变传统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确把握主导性主体-----教师和发展性主体----学生的相互关系,教师的指导活动服从于这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革除现行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要使学生成为有独立行为的人和有自觉的、有意识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要落实学生学习主动性原则,必须在“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几个环节上下功夫。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1、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升学考试,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涵养品德,健全人格,发展特长。学好历史,发展自身整体素质,终身受益无穷。
 
2、培养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1).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是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前奏曲,通过预习感知教材,初步认识学习内容。2).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投入,善于参与到教学中来。3).要学会与他人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抒已见,扬长避短。以史实为依据形成多边互动。
 
3、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程度和质量,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的导向作用是催化剂,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才能自己获得信息,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对教材知识有新的认识和体会,才能进一步探求新问题。
 
五、加强情感交流,营造和谐氛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曾有调查表明,目前历史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更谈不上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课堂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1、 师生共同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
    探究是小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小课题确立后,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指导学生,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做好笔记等,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研究应同步,否则,教师既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指导,因为研究性学习将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这时教师仅仅满足原有的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师生将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师生之间必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小课题的探究学习中。
    例如,在开展“中日关系”课题组实施研究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并请教专家、认真做好笔记,以上看来,师生共同参与和探究研究过程,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空间,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又让教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虚心地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激发自身终身学习,唤起教学工作的灵性和悟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谋生需要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和谐统一。
  
2、师生共同探讨,确立研究小课题。
    学生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你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大胆质疑问题,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当然,小课题的确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放任自流,尽量选择教师有指导能力和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社会热点探源。当前国际局势并不平解,冲突与争端此起彼伏,他们与引人关注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一起构成了当前的社会热点的主要内容。热点问题的形成有其错综复杂的背景和深刻历史原因,热点问题的解决也要以历史为依据,寻找热点问题的历史原因是实用且可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比如:反恐问题、石油问题、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国内热点也可作为研究性学习题材的我国西部大开发问题、台湾历史研究等。http://www.youerw.com
 
    总之,互动课堂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强调师生交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转变课程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必须不断学习、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应该注意积累、注意反思。作为新课改下的一名历史教师,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亦愿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172页,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②陈侠著:《课程论》,6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③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5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巴赫金著:《巴赫金全集》第5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页,
 
⑤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戈柔  江苏教育研究(2001.10)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互动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