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语文教育不能生搬硬套

更新时间:2010-8-17:  来源:毕业论文

语文教育不能生搬硬套
 很多教师在对待探究学习上,喜欢以偏概全生搬硬套。一说探究,便不问青红皂白什么课都要扣上探究的帽子来装点门面。其实,教无定法。探究学习也好,合作学习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发学习。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够培养学习兴趣,为这个目标服务,就是好法。

  譬如说,在我看来语文教学就很难用到探究法。

  我对象是教语文的,有时需要我帮助制作个课件啥的,在此过程中,我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方法也略知一二,感觉非常不感冒。有时我就直接问老婆大人,你说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啥?结果答非所问的一半天,最后反倒是我给一锤定音:语文只要培养出学生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就行了。

  语文课堂设计,只要设计思想的根本,围绕着培养学生对美文的审美能力就行。一旦培养出了语文审美能力,学生就会乐在其中,自发的注意、搜集、摘录优美的文章,看到佳作就会两眼放光,并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其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想不高都不行;遇到其情其景,也会自然有感而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不就说的这个意思么?语文教师岂不教的顺心、睡的安心,高枕无忧、乐得快活?

  就拿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来说吧,虽然迂腐陈旧,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也很有一些可取之处。譬如在语文教育方面就很有借鉴意义:

  用一句话概括私塾的教育模式,即“前十年读经,后十年解经”。对刚读经的孩子,几乎所有的私塾都有着同样的要求——“不求甚解”,13岁以前只要会背即可,不要求理解。正常情况下,0至13岁的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主要以记忆为学习的核心,充分利用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强的时机,多记多背。13岁以后,随着理解能力逐渐变强,学生便能慢慢理解,轻松掌握各种学问。所以说在这点上私塾教育还是非常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

  “现在一些老师家长在孩子13岁以前总是问他们懂不懂,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孩子在13岁前理解能力本来就差。”现在小学的教育过多地让孩子去理解和掌握各种技能知识,容易造成压力,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古代私塾教育重视读诵品评,抓住了“语”与“文”的要害,现代语文只注重做题,已经异化得不像语文了。早期的私塾教育讲究的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法虽笨,但要旨未失。解放初的语文教育,也是轻习题,重读背。不知从何时起,读背之风,几近夷灭。老师的课堂讲解越来越繁杂离奇,作业也越来越繁重刁钻。语文课上得既不像语言课,也不像文学课,有点像政治课,又有点像逻辑课,不伦不类。读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理解有效手段。此外我找不出第二种更有效手段。清代贺贻孙在《诗筏》中写的一段话,十分精辟地描述了读背的巨大功能——“李杜诗,韩柳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才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何止李杜诗韩柳文是如此呢,天下至美之文,都只能从反复诵读中体察其妙。样才能读出“美”的内核呢?我想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读诵能力。

    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针对不同文体、不同作品应选择不同的读法。小说、长文宜默读,诗歌短文宜朗读;经典作品宜精读,一般作品可粗读;课堂上可安排齐读、领读、分角色读,条件许可时可以选择表演读。这样要使读书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朗诵一些精妙美文,奇文共赏,其乐融融。更重要的是使人领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使读书生活化,使读书升华为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这样则每读一文,都可以达到曾国藩所说的“如清渠之溉稻”的境界。

  其次,要众多的读书方法中,要把朗读当成是基本的读书方式。完全不朗读的人,是不可能达到读书最高境界的,因为在文字的背后,更丰富的是作者所表现出的胸襟、气势、胆识、修养、激情、操守。作者写之成文,实则是向这世界作真情的表白。读者惟以朗读能还原这种表白。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一位老先生朗读的情景,给我感触极深。

    “……先生自己也会读。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来,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我不明白现在的教师在讲解这一课书时,为什么总把这位老先生当成反面教材,甚至不惜给他加上禁锢青少年的罪名,而他大读古也成了罪证之一。如果单从语文教学这一方面来讲,我斗胆说一句:我们所缺的正是这种语文教师。他能把一篇课文读得如此酣畅淋漓,如醉如痴,以至于连不爱读书的“淘气宝”也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这不正说明他对课文的把握已精深入微了吗?

    为了使朗读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赞成向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学习,要敢于放声大胆地读出来,做到声音宏亮,语速适中,语调错落有致,声音清脆悦耳。读到精彩入,可以配上肢体动作,这样才可以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悲者读到催人泪下,喜者读到令人开颜,深刻处读得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声!

    再次,要多背诗词美文。语感能力的形成,一方面靠朗读的激发,另一方面要靠背诵的积累。现代学生语感能力差,看不懂文章的言外之意,听不出文章的弦外之音,主要的腹中“存货”太少,底蕴太单薄。看见“赤”字只会解作红色,而无法领会其中所包含的“热烈的”、“激进的”、“革命的”成份;见到“新绿”一词,只能想到“小草发芽”,全然感觉不到“希望里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情趣。我常说去除糟粕,留取精华,可惜倒洗脚水连同婴儿也一起泼掉,把古时背诵诗文的优良传统也一并给减掉了。须知语感这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全无心法秘笈可传,惟多读多背可得之,此法虽笨,似可曲径通幽。如今变本加厉满堂灌,却欲速则不达。古之三两年私塾,便能美文成篇。而今,上到初中,作文都写不出好写的大有人在。

  总之,多读、多背;美读、美想,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所谓如盐着水,转化无痕,这便是语文教育去除太多刻意后的水到渠成。

  私塾,这看似古典的求学之所,却在现代的大都市获得新生——除了深圳,北京、上海也都兴起了“私塾热”。人们不禁要问:古老的私塾为何在现代化都市重新浮出水面?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为何要送孩子去私塾读经书?

语文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