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阅读教学中的形象感受

更新时间:2010-4-5:  来源:毕业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形象感受
所谓“形象感受”,就是通过文学作品中语言媒介的作用,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记忆、感觉经验,并加以想象和联想,借此将语言信息演绎为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形象感受”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出发点。我们作教师的,如能从固有的语言信息中,摄取最能反映形象特征的语言让学生体味、揣摩、感受,那么学生就会在作家给我们开辟的艺术胜境中披花拂柳,通径入幽,津津有味而乐而忘返。相反忽视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只是对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作笼统的、抽象的讲授,定然会使教学索然寡味,削弱学生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意趣,那些精湛的艺术品也会因此在学生眼中失去那耀眼的光泽。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进行形象再创造,让学生进行形象感受呢?我们以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想象法

  文学作者在其作品的创作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可以说,想象——联想、幻想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文学创作的特性也就决定艺术鉴赏的特殊性。诚如高尔基所说:读者要能各式各样地想象它们(艺术形象),而且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的储蓄去补充和增补,惟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形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去体验、感知具体的形象。

  且看《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在鲁公馆相遇的一段对话:

  鲁: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

  周:(连忙)不,不,不用。

  鲁: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也是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在这一段戏剧语言中,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命运。鲁侍萍三十年来漂泊流浪的生活,出之其口,只寥寥几句,且又说得极为轻巧。但是,我们只要让学生凭自己的知识积累加以想象:一个心性软弱、孤苦伶仃的女子,在强梁横行的世界上,她的遭遇必然是凄苦的。学生之中恐怕谁也忘不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鲁家伺候人的生活情景,更忘不了祥林嫂生活无着,沦为乞丐,沿街乞讨的凄惨一幕。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已经学得的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丰富戏剧台词的内容,进而,更深刻地感受到鲁侍萍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悲苦命运。

  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感受,对艺术作品中作者所描写的具体事物,同样也离不开对形象的具体感受。请看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的两处精彩描写:

  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里,作者采用“通感”的艺术表现方法。用“歌声”状写“清香”,将人的听觉和视觉联系起来。这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勾通,是作者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驱使想象的结果。因此,在教学时,同样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是陈性感——即断续不连的;小提琴奏出的乐曲是和谐美妙的,这些都可能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的感觉经验,当我们启发学生用这种感觉经验体味时,他们便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荷花香气扑鼻而来的雅趣,和谐美妙的怡人心田的光影;从中得到美感享受的满足和愉悦。

  (二)比较揣摩法

  如前所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通过语言媒介得以塑造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形象感受,就绝不可离开具体、生动的语言材料——特别是那些不容忽视的,对形象所作的具体、鲜明、生动描述的语言材料。譬如:脍炙人口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如若让学生感受,就离不开对其中的在勾画形象上有特殊功用的“闹”、“绿”两词的具体感受。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感受的效果,我们又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品味,如将”闹”改成“浓”,把“绿”变为“到”,便可更好地看到这些词在形象描写上的差异,获取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认识,同样使学生在艺术形象的感受中得到满足愉悦。

  如教学《白雪歌》一诗,我们就可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壮丽的塞外雪景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我们试着将“卷”改成“吹”、将“飞”改成“下”,让学生比较揣摩,不难发现:“卷”字写出了塞北狂风淫威,我们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又仿佛听到了激荡在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吹”字绝无“卷”字之意趣;一个“飞”字,又写出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用一个“下”字就无“飞”字形象传神,这样对比分析,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就会深刻得多,具体得多。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过程中,作家也经常采用一些传神的动词,以突现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比较揣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也就更为深刻。如鲁迅先生在《药》中,对康大叔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拉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里的一“抢”、一“扯”、一“塞”、一“捏”的系列化动词,描述极富动态感,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康大叔这一刽子手贪婪、残忍而又狡诈的性格特征;如果用其他词语替代,恐怕就很难如此形象地传达出人物的性格和神态。

  (三)情景设置法

  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或者是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想象能力的差异,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往往会碰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善于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扫清障碍。否则,对他们来说,即使是再美的艺术形象也没有多大意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勾画的形象也引不起学生的审美意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设置种种情景,帮助他们感受艺术形象。在这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影视方法,让学生直接感受,这自然是进行形象感受的极有效途径,但在一般的文学作品教学中,还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注重朗读 文学作品是无声的语言,朗读则是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的桥梁。如果在朗读过程中,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注意感情的调节和控制,那么定能给学生以强烈的形象感受。如莫泊桑的《项链》第三部分写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的情景,极有情味,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主人公强烈的虚荣心。朗读时,要注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再没有别的了吗?”一语,要朗读出她极不满足而又似乎失望的心理;“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又要朗读出她迟疑而又希望借项链的迫切心情。至于表现她心情的一系列动词,如“跳”、“抖”、“绕”、“搂”、“跑”等词,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和语音的轻重缓急的配合,并恰当地采用一些用气技巧,准确而又生动地传达出人物在特殊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宛然可见。

  ②配以图画 在某些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配以相应的图画,展现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有更真切的感受,这也是情境设置的一个有效手段。现行语文课本中间或有些插图,如《孔乙己》、《装在套子里的人》、《药》、《祝福》等都有相应的人或场景的插图,教学时可让学生观赏。学生由捕捉文字形象为捕捉图画形象,又以图画形象回扣文学形象。这样,间接的凭靠文字造型的形象由子直接的图画形象的配合,对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形象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除了课本插图以外,教师还可根据需要另外提供图画。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时,做了这么一个尝试,先后在课堂上出示三幅画: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在酒店喝酒的两幅肖像画和孔乙己给孩子吃茴香豆的写意画,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人物的形象感受,使学生在图画的对比之中看到孔乙己急剧变化的悲惨命运,体会到他迂腐可笑而又不失善良的性格特征。

  ③姿势摹拟 在情境设置中,教师必要的手势是不可少的。如若在文学作品的讲授中,辅之以恰当的动作,逼真的神态,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形象进行感受。记得魏书生老师在上《守财奴》一课时,曾摹拟老葛朗台的动作,一“纵”、一“扑”,活现出了人物嗜财成癖的本性,非常简捷的动作,给学生的感受特别强烈、特别深刻。看来,“以姿势助说话”在文学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阅读教学中的形象感受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