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自动化 >

TFT-LCD液晶生产过程中的非线性控制律设计(3)

时间:2023-02-12 10:44来源:毕业论文
制造液晶显示器的主要原 材料 有液晶、ITO玻璃、偏光片、PI液、印框胶、导电胶、封口胶、玻璃纤维、Ni粉、Au粉、塑料垫片等,工业上所用的原材料主要

制造液晶显示器的主要原材料有液晶、ITO玻璃、偏光片、PI液、印框胶、导电胶、封口胶、玻璃纤维、Ni粉、Au粉、塑料垫片等,工业上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三大类,即液晶、ITO玻璃和偏光片。TFT-LCD 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4个工程:TFT阵列(Array)、彩色滤光片(CF)、成盒(Cell)和模组(Module)。

1。2。1  TFT阵列(Array)

TFT阵列(Array)的制造过程主要就是反复进行清洗、成膜、曝光、刻蚀和剥离等工程,最终目的是要获得玻璃基板上的图案,TFT阵列(Array)的制造工艺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TFT阵列制造流程图

1。2。2  彩色滤光片(CF)

彩色滤光片(CF)主要是利用滤光来获得RGB三种基色,它的使用成本最高,LCD能够出现彩色的原理就是人们把RGB三种基色用不同的比例混合。人们把CF制造工艺分为曝光法和喷墨印刷法这两类,分类标准主要是彩色滤光片的不同制作方式。曝光法一般就是在基板上涂一层彩色光刻胶,然后经过曝光和显影以便得到和设计图形一致的图案,这种方法比较常用。喷墨印刷法就是把RGB的彩色油墨印刷到基板上,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

1。2。3  成盒(Cell)

成盒制造工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板之间的贴合,即TFT阵列基板和CF基板,贴合过程中还要滴入液晶。制造过程可以表示为单板分断—PI—Rubbing/UV2A—ODF—Panel分断—SL—Repair。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分—合—分的过程。第一个分是分别单独对TFT基板和CF基板进行加工处理,合就是贴合第一个分过程中加工处理完成的TFT基板和CF基板,第二个分就是从贴好的大张基板上分割出一个个小的液晶显示屏。针对不同的显示模式,有不同的配向工程,针对TN模式的,是Robbin配向,ASV模式不需要进行配向这一工艺,还有一种配向模式是UV2A。

1。2。4  模组(Module)

模组就是将成盒完成之后的屏、驱动电路IC和控制电路的信号基板进行连接,然后通过板金与背光源单元组装为一体的过程。TFT-LCD的模组制造流程图如图1。2所示

图1。2  TFT-LCD的模组制造流程图

目前,液晶生产制造技术已经成为高亮度和高集成度平板显示器件的核心技术,发展空间非常宽广,液晶产品的生产技术也在朝着高画质主流、广色域技术、多媒体娱乐、智慧化应用、人性化设计、超薄轻便、节能无污染[3]的方向发展。下面将介绍非线性控制。

1。3  非线性控制的发展

    在控制科学中,研究者们最先开始讨论的都是线性系统,由于自然界中的一切物理系统都含有非线性,因此人们不可避免的要去研究非线性控制系统[4]。人们一般把非线性特性分成两类,一类是本质非线性,另一类是刻意非线性,本质非线性产生的原因在于系统的装置和它的运动,而刻意非线性则是由人为引进的。虽然非线性系统的存在性非常普遍,但是因为某些因素的存在,例如多平衡点、极限环、不满足叠加定理等,解决非线性控制的问题对人们来说变得非常困难。论文网

20世纪40年代以前非线性控制问题就开始被人们关注,这个时候非线性控制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人们一般使用一些数学与物理上的理论手段,主要使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来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早期主要的非线性分析方法有: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和Lyapunov法等,1885年庞加莱(Poincare)首先提出了相平面法,这是一种作图解答的方法,主要思想就是把系统的运动方程变换成坐标平面上位置和速度的相轨迹,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比较直观准确,通过作图,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状态一目了然,甚至初始条件与参数对系统运动产生的影响都能非常清楚地表示出来,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对于二阶以上的系统应用极其困难,可以说是几乎无能为力。20世纪40年代描述函数法出现在人们面前,该方法由达尼尔(P。J。Daniel)提出,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振问题有了解决方法,对于那些包含串联静态非线性的环节与动态传递函数环节的反馈控制系统的分析[5],这种方法比较适用。Lyapunov方法在这时期占有重要地位,Lyapunov方法物理意义明了且理论证明严格,核心是构造一个Lyapunov函数,构造Lyapunov函数的方法有很多,例如Krasovskii法,变量梯度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它们自己的局限性,还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适用各种情况。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Lyapunov法对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非常有效 ,对于分析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该方法更具一般性,Lyapunov法由第一法和第二法构成,第一法一般被称为间接法,首先是把非线性系统的运动方程做近似线性化处理,通过分析处理后的方程的稳定性,由此推出原来的非线性系统位于平衡点周围的稳定性。我们一般称第二法为直接法,其不需要引入线性近似,直接表现在是以系统的运动方程为出发点,不用间接使用线性近似化,一般凭借自己的经验构造出一个能量函数,计算分析该能量函数与其一阶导数对象的变化趋势之后,就能获得系统的稳定性。Popov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种较为简单的稳定性判据,主要是画出该系统的线性环节的某一频率特性图,通过频率特性来判定系统的绝对稳定性,之后有人又给出了一种圆盘判据[6]。变结构控制(VSC)是在50年代末出现的,提出者是前苏联的学者Emelyanov,它也被称为滑动模态的变结构控制[7,8],主要特点是滑动模态是可以设计的,具有构造性,对于干扰和摄动具有不变形的特点,与其它方法相比,变结构控制更容易实现,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接受,具有理想的鲁棒性,它的广泛的应用范围也是其它方法不可超越的,但是它的缺点是会产生抖振,使得系统高频振动[9]。20世纪60年代以后,非线性控制的发展较为迅速,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鲁棒性和输入输出反馈的应用[10],非线性稳定判据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卡尔曼把状态空间描述引入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中,进一步被应用到了非线性控制系统中。到了70年代,微分几何法开始发展起来,Brockett最先把微分几何理论应用到非线性控制理论里[11],在控制理论成长阶段中有着里程碑的作用,它从理论上证明了非线性系统状态空间描述与其它描述之间的等价性,对非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系统的解耦和线性化等方面问题也得到充分证明,微分几何法对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结构非常有效[12]。微分几何方法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即基本理论和反馈设计,反馈设计中的反馈线性化是微分几何方法的应用中比较有成效的领域之一。但是微分几何在非线性系统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这种理论需要引入很多专门和抽象的数学方法,使用上有很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比较直观实用的新方法出现了,即逆系统方法。逆系统方法是一种直接进行研究的方法,不需要进行在“几何域”的变换,不容易被控制算法的复杂度影响,为各类复杂非线性系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文献综述 TFT-LCD液晶生产过程中的非线性控制律设计(3):http://www.youerw.com/zidonghua/lunwen_13731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