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豫剧《花木兰》为例浅析常香玉的演唱艺术特征(2)

时间:2019-09-09 20:07来源:毕业论文
(三)豫剧的特点 豫剧在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地区经过大力传播发展演唱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豫剧流派与地域性豫剧唱腔,整体演唱板式结构


  (三)豫剧的特点
豫剧在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地区经过大力传播发展演唱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豫剧流派与地域性豫剧唱腔,整体演唱板式结构、调式、运作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调句法等都不断进行调整,并逐渐形成了以豫东、豫西为主要代表的两大流派体系,其中豫东声调的主要特点是以祥符调、沙河调、高调为主,其中爽朗、激荡起伏、活泼朗动、真假声结合是豫剧唱腔的最主要特点,豫西声调具有较强的多元文化性,集中糅合了中州音与当地地区方言音调,尤其是豫西声调的真嗓音使用更是倍显豫剧声音浑厚、高亢特色。
二、常香玉的艺术人生
常香玉(1923年-2004年),原名张妙玲,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曾连续七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委员,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力,以其独特而颇具演唱魅力的“豫西调”风格、“常派”演唱特征享誉海内外,对我国中国戏剧文学艺术、河南省豫剧文化思想传播、河南戏剧戏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常香玉于10岁时便开始拜谒著名戏曲艺人翟燕身、葛燕亭、周海水等人为师,潜心开始了学习武丑、歌唱表演等“课程”,并随着自身基本功的不断积累逐渐开始了学习小生、花旦,14岁时凭借文武不挡、生旦皆优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与好评。1936年,在开封演出的《泗州城》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坚实的基本功功底。常香玉在五十年代时期,通过剧本戏曲成功改编与精彩演出为国家捐献了一架战斗机,并成功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对豫剧的传播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七十年代,常香玉担任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这位豫剧艺术家在82岁时不幸离世,其以《花木兰》、《人欢马叫》、《拷红》、《大祭桩》、《红灯记》、《断桥》为主要代表的戏曲艺术成就与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学习。[2] 豫剧《花木兰》为例浅析常香玉的演唱艺术特征(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3906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