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谈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的艺术特征及影(2)

时间:2017-01-10 16:07来源:毕业论文
一、 新秧歌剧兴起的原因 (一)符合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在我国,秧歌剧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的提高,


一、    新秧歌剧兴起的原因
(一)符合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在我国,秧歌剧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的提高,传统的秧歌剧内容和表演形式已经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的需求了,人们渴望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于是就有人开始对我国的新歌剧进行探索,最早的作品有黎锦晖的《小小画家》,接着有聂耳、田汉的《扬子江暴风雨》,还有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演出过的《农村曲》等。但这些作品更多的是模仿西洋的形式和手法,没能真正解决中国民族化的东西,一九四三年的春节秧歌剧演出后,有人就撰文指出:“我们渴望着中国新秧歌剧的诞生,但是很多的眼光不是放在西洋歌剧上,就是放在中国已经定型了的旧秧歌剧剧上。[1]今天,我们也应该看看老百姓自己创造的歌舞剧的形态,它可以给我们多少启示啊!”
秧歌剧本来就是一种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体裁。千百年来,多种形式的秧歌剧一直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在民间的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是,在当时的战争年代,人们渴望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出现,以激励和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不久,在春节演出了新型的秧歌剧《兄妹开荒》轰动了整个延安,更是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因为这种短小精悍的秧歌剧不仅反映了人民真实的生活,而且浅显易懂,群众们不仅从中得到了艺术的享受,还了解了历史和现实,明白了生活和斗争的经验,符合了当时人民生活及精神文化的需要。[2]《解放日报》在题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的社论中,肯定了这次春节演出初步实践工农兵方向的成就,赞扬《兄妹开荒》是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 。
(二)受新秧歌运动的影响
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开始的比较早,影响力也比较大,没过几年,秧歌剧的创作和编排就呈现出了我国秧歌剧历史上空前活跃的景象,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秧歌剧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由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所推动的。不过也有人认为秧歌剧没有发展前途,如林采在《从秧歌剧谈旧形式》(3月9日《晋察冀日报》)一文中说“:[3]秧歌剧是不会因为‘改造’而能走上‘歌舞剧’的道路的……只能停止在为抗战的现实而服务的利用改造阶段,它不会超越出它所服务的历史范畴的社会基础而一变为歌舞剧的。” 在人们看来,这种秧歌剧似乎并不被人们看好,认为它没有发展前途,但随着解放区新秧歌运动的深入开展,文艺工作者对民间的艺术作了一些改造、利用和创新,编排了一些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与以往不同的剧作,例如在内容上掘弃了旧秧歌剧中逗乐调情的成分,变之为真实反映人们大众生活的新秧歌剧,在创作时文艺工作者们不仅吸收了旧秧歌剧好的方面,而且也借鉴了其它地方的剧种和优点,把这些创新相互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民族的新歌剧,为我国以后秧歌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三)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的创作背景
《兄妹开荒》原来的名字是《王小二开荒》,后来被群众称为《兄妹开荒》,其故事来源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出来的,它的原型是马杏儿父女开荒生产的故事。马杏儿出生在一个世代贫穷的农村家庭,马杏儿的父亲马丕恩在那个战乱贫穷的年代带领一家人来到延安三十里铺开荒种地养家糊口,父女两个响应当时的政策,以承包农场开始,起早贪黑,精耕细作,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之后又开始开荒种地,从一开始来时穷的只带了一口锅一点粮食到现在的不用再为温饱问题所发愁,一直走在农场职工的前头,很快成为勤劳致富的劳动模范,政府副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上门进行慰问,并且号召大家向边区妇女马杏儿学习,马杏儿的事迹也对当时移民开荒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久,鲁艺的文艺工作者们也听说了此事迹,为了更好的宣传大家学习,他们决定把他们的事迹改编成一个小型的秧歌剧,以适应当时的新秧歌运动,为增加一些喜剧方面的效果,他们只借用这个事迹,把名字改为《兄妹开荒》,这个短小精悍的秧歌剧由此诞生,并且在1943年春节向大众演出。 浅谈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的艺术特征及影(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214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