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意境说与意象派创作比较(2)

时间:2022-08-31 23:02来源:毕业论文
(二) 意象派注重原则,雕章琢句7 结语9 参考 文献 10 致谢11 意境说与意象派创作比较 前言 意境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而且在此后的 文学 和美学

(二) 意象派注重原则,雕章琢句………………………………………………7

结语……………………………………………………………………………………9

参考文献 …………………………………………………………………………10

致谢…………………………………………………………………………………11

 

 

 

 

 

 

 

 

 

 

 

意境说与意象派创作比较

 

前言

意境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而且在此后的文学和美学界有着长足的影响,它是始终贯穿整个东方文化中的;而意象派诗歌更是一场运动,只能在其结束之后仍有很多诗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遵守意象派创立下的某些原则。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深厚的古典文化对于传统的文艺创作和当下的文艺创作都是影响很深的,意境说同样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它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便发挥作用,在形成完整的体系之后,同样在大范围内被自觉不自觉地用到。意境说的影响面是十分广泛的,不光是诗歌领域,甚至在其他文学领域也是常被用到的,而其他领域里影响较为深远的是绘画,可以说意境是中国画的生命,笔墨创造了画的意境,而意境使笔墨充分激活。意境在中国画中体现的最大两个特点是留白和虚实相生,留白化有尽为无尽,虚实相生把神与性高度统一。由于文化的交流,意境说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是意象派的主要创作来源之一,它也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文化和审美。论文网

一、意境说与意象派创作源流

(一)意境说根植古典,源远流长

关于意境理论可谓是源远流长,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易经》中便提到了“象”的概念,有“立象尽意”、“观物取象”之说;发展到魏晋时期,玄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又提出了“意”,并且就“意”和“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其著作《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其意也……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但是这只是“意”和“象”处于萌芽时期的早期探索,并未上升到一定的理论体系。第一次将“意”和“象”真正连接在一起的是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其代表作《论衡·虬龙篇》中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虽然出现了意象一词,但它应解释为象征、代表、寓意,也不是一个诗学概念。这是意境学说早期的理论基础。

直至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将“意象”这个词应用到诗学中来,“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自此以后,“意象”一词才真正的成为美学、哲学、诗学等领域的概念。中国历代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而刘勰也应当是境界学说的第一奠基人。到了唐代王昌龄对“意象”又进行了发展,他提出的“三境”,即“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这种加强也不自觉地对“意境说”,甚至对中国古典诗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表圣在他的代表作品《二十四诗品》中云:“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这也是他对境界说在诗词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肯定。在五代、北宋的词中境界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运用,词中大多有意象的陈列和境界的营造,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9个意象陈列的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羁旅和悲秋的浓郁境界。直至明末清初,王国维集历代大家之所长将“意境说”推向了顶峰,王国维在其理论中先是多用“境界”一词,但在其《宋元戏曲考》中复用“意境”一词:“申言之,亦不过一言,曰有意境而已矣”(第十五章)。自1907-1915年,王国维不断思考着意境和境界的含义,但在反复思考中,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意境和境界是兼用的。至此,意境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 意境说与意象派创作比较(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9874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