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宋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2)

时间:2022-07-27 22:57来源:毕业论文
(一)情怀词 抒情是古中国文学作品的必备特质,苏轼词中有描写政治情、手足情、夫妻情、爱国情等等。苏轼作为一名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政治情怀一

(一)情怀词

抒情是古中国文学作品的必备特质,苏轼词中有描写政治情、手足情、夫妻情、爱国情等等。苏轼作为一名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政治情怀一直缠绕心头,他的词几乎呈现了他一生在争政治碾压中的漂浮不定与心态变化。《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是苏轼政治情怀的代表作,词的上片描写了作者早行的环境背景,人烟稀少,霜露清凉,由行路想到“世路”,由现在的寂寥想到“往事千端”;词的下片承接上片往事,以陆机、陆云来比拟自己和苏辙兄弟二人以前在长安时的意气风发,杜甫典故“致君尧舜”表达了自己的治世之心,“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既有道家遵循自然的旷达,又有才情满腹的自信。词人在阴郁的环境中想起刚踏入仕途时的满腔抱负,当初的美好时光更是衬出如今的寂寥,可遭遇挫折愈大,旷达之情愈盛,这正是苏轼的独特之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绝唱,充斥着浓浓的兄弟情谊。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与当权变法者政见不同被下放密州,并且和胞弟苏辙七年没有团聚,政治失意更让词人寻求家人的温暖,在词序里点题作词“寄子由”。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直接表达了与苏辙分隔七年,大家各自奔波的无奈和悲伤之情。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离散就像月亮圆缺不定一样,暂时的分开并不会让彼此疏远,以后还是会有相见的机会。“月有阴晴圆缺”也暗示仕途有起有伏,争有输有赢,万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末句“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胞弟的勉励,对自己的交代,也寄托了对天下离散失意人们的美好祝愿。文献综述

苏轼是较早以词写悼亡的词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表现了浓浓的夫妻情。王弗在27岁去世,在正是人生美好的时刻逝去,苏轼在她十年忌辰之日写下此词。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为全文奠下思妻之情刻骨铭心的基调,“尘满面,鬓如霜”流露出的政治失意、生活不易,使全文的悲伤之情更添一分。词的下片先虚写词人幽梦还乡,回忆当年青春年少,再看到自己已人到中年,面容沧桑,妻子在自己的心中却永远是年轻美貌,相比之下,悲从中来。末句词人又回到现实,佳人不在只留坟冢,对亡妻的思念交织在虚实相间中,悲伤之情更加凝重。词中的夫妻情写的悲痛欲绝,与当时词坛上的糜艳之风有着天壤之别。

(二)咏物词

咏物词不始于苏轼却盛于苏轼。唐五代时期咏物词已出现,《花间》中多以美人为对象,工笔描摹。自柳永开创了慢词,并将之引入了咏物词,咏物词体制始备,适宜铺陈叙述。苏词咏物重形似更重神似,写出物象,更写出寄托。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2]

王国维称此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3]从“最工”的角度来说,词的上片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杨花比作离家寻郎的娇女子,离家到困顿,再到梦醒,女子的苦心寻觅与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被描写的淋漓尽致。词的下片围绕杨花写惜春之情,以杨花化作“离人泪”结尾,将思妇的哀怨之情写的更加生动。整首词将物虚拟为人,却又虚中有实,花人合一,寓情于景,既是描写杨花,又塑造了思妇的人物形象。从寄托角度来说,此词作于元丰四年谪居黄州期间,词中娇人梦中寻郎的一场空欢喜与苏轼同在黄州所作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何其相似,使《水龙吟》不免有以香草美人明志的离骚之感。 宋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9708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