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故乡》与《春蚕》的比较(2)

时间:2022-04-17 21:43来源:毕业论文
《故乡》和《春蚕》与都是取材于农村生活,都是通过对人物不幸生活的描写去展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从而揭示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

    《故乡》和《春蚕》与都是取材于农村生活,都是通过对人物不幸生活的描写去展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从而揭示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受到者创作背景、写作方式、反映大主题的影响,使两部作品各有特色,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不同风味的文学大餐,感觉到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一、《故乡》 与 《春蚕》写作目的的比较文献综述

(一)《春蚕》与《故乡》的写作背景比较

     短篇小说《故乡》是鲁迅1919年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进行描写,反应了辛亥后十年农村经济严重衰退,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春蚕》是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 描写江南农民的破产过程。茅盾在“九。一八” 事变后,曾回到故乡—浙江桐乡乌镇。在家乡他看到了因为资本zhuyi经济渗透,所造成的农村经济危机,通过耳闻目睹的现实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而创作了《春蚕》。两部作品都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

(二)《春蚕》与《故乡》揭露的主题比较

《故乡》的创作目的是揭露辛亥的不彻底性,当年轰轰轰烈烈的由中国资产阶段领导的民主,尽管在表面上推翻了帝制,却没有建立起人人平等的政权,所以这场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也丝毫没有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鲁迅先生通过对“闰土”这个农民形象来向大众传递一个信息:当时的农民只知道自己生活得苦,却找不到导致自己这种生活状态的原因,所以他们在贫困和破产 的处境中仍然在安分守已地劳作,规规矩矩地做着农民的本份,拼命死干,一边靠对天命的虔诚祈祷,来改变贫困和艰难的生活状况,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真切地叙述了农民的生活疾苦。[3]作者一方面“哀其不幸”,对他们这种不觉醒的麻木性表示了心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因为辛亥的不彻底性把新的包袱压到了农民头上,造成了更大的不幸。深刻的社会矛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中化民建成后,老百姓的日子更加难过,政治环境比清政府时更加恶劣的社会现实,才是造成农民生活困苦的主要社会根源,闰土的命运代表了20世纪初中国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命运,闰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现实。

《春蚕》是通过丰收成灾这一事件来批判就中国农民思想的保守固执的思想。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春蚕》一文是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的。它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 而生活却更困苦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如果只把希望寄托在土地或农业的丰收上,而不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最后还是没有活路。作品把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外货倾销,民族丝织工业陷于破产的境地,因而江南 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产品蚕丝也就没有了销路,让中国民族制造业受到了重创更让农民承受了更多的痛苦;他们受到的封建地主阶级高利贷剥削更 加残酷;受到资本家的欺诈与巧取豪夺,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老通宝尽管一家及全村人一个月的忍饿熬夜地劳作,尽管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春蚕大丰收,但换来的不是丰收后的喜悦、不是劳作后的幸福,而是赔了父辈辛苦积攒下来的田产,卖了家中的所有,最后还背上了一屁股的新债。老通宝尽管他已经感觉到世界在变,只知道世道在变坏,因为世道的变坏让自己的家境变得更坏,但是他却不知道怎么怎么样适应这样变化的世界,只能在心里和行动上痛恨“洋鬼子”,仇视一切带有“洋”字的东西。在表机看过,造成老通宝一家生活困难重重的原因是因为资本zhuyi经济的入侵、国外低成本的产品让中国的制造业受到了打击,所以在这条产业链上最底端的农民生活受到了最大的影响,但他的思想不随时代、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还有凭60多年的生活经验去干活,想用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理念去应对当时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化,所以造成了丰收成灾的悲剧。机械化大生产必将代替传统的手工制作,资本zhuyi经济必将代替封建社会经济,这一点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所以老通宝的悲剧的主要根源还在于这种不变的思想观念,同时也让读者从多多头身上看到了希望,新一代的农民不会再像父辈一样靠经验生活,而是想法去改变生活,改变思想了。 《故乡》与《春蚕》的比较(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9281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