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简体与繁体双字词语义饱和效应研究(2)

时间:2021-12-30 11:37来源:毕业论文
通常我们在注视一个字很久之后往往会对这个字产生陌生感。这种现象不仅在发生汉字、 英语 等其他语言的使用上,也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现

通常我们在注视一个字很久之后往往会对这个字产生陌生感。这种现象不仅在发生汉字、英语等其他语言的使用上,也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于1962年被Leon Jakobovits命名为“semantic satiation”,即“语义饱和”。

在语义饱和这一研究领域中,主要的研究范式为主观评定类研究范式和客观测量类研究范式。其中,前者包括直接的主观评定—主观报告和间接的主观评定 2种。在间接的主观评定中主要有语义差别量表、联想词技术和分类任务。由于这种研究范式过于主观,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更多研究者更倾向于采用客观测量类研究范式。视觉适应任务、类别匹配任务、速视搜索任务、词汇判断任务皆属于客观测量类研究范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眼动等技术进一步揭示了大脑工作机制。而近年来,多种研究范式的使用结合起来能更好的考察这一现象的本质。论文网

研究者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将语义饱和看作是刺激连续出现导致神经系统激活并发生疲劳,因此,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缺失,对新刺激做出的判断受到了影响[ ]。

对于饱和现象发生的原因,研究者争论不休。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关于语义饱和本质的观点,即字形饱和、语义饱和和两者中间阶段的饱和。郑昭明等认为这种汉字语义饱和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对文字的字形解体造成的,并没有对字义产生怀疑。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字频等字形属性、整件与部件的意义相近程度等意义相关属性、整字与部件读音的相似性等语音相关属性都对字形饱和都有影响[ ]。在汉字中常有同音不同字的现象,因此相比于英语,汉字更多地从对字形方面进行加工。除此之外,日本相关研究者Ninose和Gyoba(1996,2002)在日本汉字的研究中发现被试对测试字因饱和处理而出现时间延长以致人们并无法将其形成一个整体,即“完形的破坏”(Gestaltzerfall)[ ]。

第二种理论观点认为,饱和现象与文字的意义有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Severance和Washburn认为在看到单词后,人们对单词的意义产生了联想,这种联想使人们发生了饱和现象,被研究者称为 “联想力的丧失”。在语义记忆激活扩散的框架(Collins & Loftus,1975)的基础上,Smith(1984)认为对上层节点的多次重复后,上级概念节点与概念成员节点之间的信息流动受到影响,速度减慢[ ]。

而第三种理论观点的研究者Tian & Huber(2010)认为,语义饱和效应不会发生在知觉加工的阶段,也不会发生在语义加工的阶段,它只能发生两者的中间阶段[ ]。研究者认为词性与语义之间的通道因饱和处理而被破坏,使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流缓慢流动导致激活或提取语义意义的失败。

汉字与英文在认知加工方式上是存有较大差异的。对汉字的加工过程不包含语音信息,词或语素是以符号的形式来表示的。而在汉字体系中,又包括汉字简体、繁体等形式。同时,相比于简体,繁体的结构、部件、偏旁部首、笔画都与简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这个基础上,本实验研究汉字不同双字词文本情况下是否发生语义饱和效应,如果发生语义饱和效应,那么语义饱和效应发生在哪个阶段。繁体与简体虽然字形差异较大,但同属一个语义系统,如果在跨文本语言情境下发生语义饱和现象,则证明语义饱和效应发生的阶段是语义阶段,如果在跨文本语言情境下没有发生语义饱和效应,更有利地证明其发生在字形阶段。同时,讨论繁体字掌握的熟练程度与语义饱和效应的关系,丰富饱和现象的研究,促进汉字研究的发展。 简体与繁体双字词语义饱和效应研究(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772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