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金庸小说爱情模式的传统性研究(4)

时间:2016-12-04 22:15来源:毕业论文
从一而终几乎是金庸笔下女性无意识遵循的道德观念。华筝为郭靖在大漠朔风中守候,霍青桐之于陈家洛甘误终生,穆念慈更是用一生去等待爱人的回心转


“从一而终”几乎是金庸笔下女性无意识遵循的道德观念。华筝为郭靖在大漠朔风中守候,霍青桐之于陈家洛甘误终生,穆念慈更是用一生去等待爱人的回心转意。她们的悲剧都源于对一个男子的爱慕。在她们的观念里,爱一个人,便只能属于这个人,过分强烈的专一和忠贞,酿成了悲剧。黑格尔说:“由于忘我,爱情的主体不是为自己而生存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7]她们对爱情的忠贞热烈显然是忘我的,固然值得称道,但若忘到“无我”,女性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二、爱情模式传统性的成因
应该说,金庸在表现这种爱情的传统性时有一种欣赏、迷恋的态度,他无意识地建构着男权中心意识,传承、表达、阐释着男权话语。而今天的读者对于这种已被现代文明批判过的爱情模式表示警惕或是反思。是传统爱情自有其合理之处呢,还是面对传统爱情,现代话语表现的无能为力?其实,离开具体的文本语境而孤立地探讨爱情的合理与否是没有意义的。爱情不是金庸小说的全部内容,除了爱情,金庸还写了复仇、侠义。因此,要想找到这种传统爱情模式的成因,应该联系到金庸作品的整体才能看得清楚。换句话说,在金庸的小说中,爱情受到社会、人性和命运不同程度上的驾驭。
(一)“树欲静而风不止”——社会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汉儒文化扎根中国人的内心。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五优尔十年代的金庸,他的小说中带有传统色彩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尤其是他小说的大部分时代背景是放置在宋、明、清,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那么对于书写这个时代江湖纷争的作家而言,无论他具备怎样的现代人文精神,无论他多么想对传统进行一个跨时代性的颠覆,社会历史的印迹终究是无法磨灭。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沉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在一时间瓦解。那么,对于这些历史武侠小说在表达爱情的时候理所应当继承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小龙女与杨过的“师徒恋”有悖伦理纲常,是一种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在当时社会的接受范围之内,他们的爱情便经历了重重阻扰。杨过断臂,小龙女失贞。十优尔年的天涯阻隔是对他们的惩罚,艰辛的过程正是传统在作祟,最后两人虽得以相聚,但结局是叛逆的,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交锋,才让他们的爱情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而十优尔年的等待让读者在看到一种爱情传奇的同时,也为其对爱的坚守而感动。
张翠山与殷素素的结合,只有在冰火岛这种“世外桃源”才可以安然无恙,幸福的生活,不必理会什么门派纷争,正邪不两立和伦理纲常等传统理念。一旦又回到江湖,张翠山知道妻子背负着一条自己同门师兄的人命债,又面临武林七大门派逼问义兄谢逊的下落,这种情况下唯有当众自刎才能够平息各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殷素素随丈夫而去也是必然的,无论是她自己还是武林都不允许她活着。不死,一是对丈夫不忠不义,自己也很难苟活于人世;二是必然会引来武林同道更残酷的逼迫。退一步说,即使殷素素本人不想死,社会也不容她好好地活下去。因此,金庸对爱情的书写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传统意。
(二)“此情可待成追忆”——人性
古人有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凡性,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8]无论是人性本恶还是本善,至少古人已经向我们指出人类的天性是自然最大的奇迹与奥秘,是上帝允许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和安身立命的依据。因此,作为感情动物的人来到世上,脱胎于亲情的爱情自然也无法脱离人性。 金庸小说爱情模式的传统性研究(4):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72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