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孙惠芬《生死十日谈》苦难与救赎(3)

时间:2020-11-05 11:44来源:毕业论文
越是贫穷,疾病就越显得可怕,越是愚昧,文明就越难以立足,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农民陷入一种生存怪圈,这也是长久以来困扰农民的积习。在经济不发达

越是贫穷,疾病就越显得可怕,越是愚昧,文明就越难以立足,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农民陷入一种生存怪圈,这也是长久以来困扰农民的积习。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贫穷威胁健康,疾病加剧贫穷,贫穷抵制文明,许多农民就在贫穷、困难中生活,当生存之困越来越接近他们忍受的底线,他们选择自杀,以死来终结生的苦难。

二、精神之困

拉康的镜像学说认为,自我是在他者的关照中形成的,主体的认同必须以他者的确认为前提基础。也就是说,主体要获得自我认知,都需要一个参照物。在城乡的总体布局中,农村的自我认知是以城市为标尺的。

在鲁迅乡土小说中,批判国民性主题,愚昧麻木、任人宰割是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原因。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自我意识也在逐步觉醒,那种完全愚昧麻木的状态被打破,人们不会像阿Q那样,被判了死刑,在罪状上画押还要努力画个好圆。在乡村书写中,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经出现。比如在铁凝《哦,香雪!》中已经涉及,乡村姑娘香雪,在火车的到来时兴奋,既对城市充满向往与期待,又有疑虑、恐惧和羞涩,但是,她最终突破了农民的封闭心理,用鸡蛋换回了城市学生的文具盒。城市的种种,唤醒了农村昏睡已久的自我观念。一旦这种观念被唤醒,他们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在《生死十日谈》中,耿春江是一个又帅、老婆漂亮又通情达理,儿子又有出息的那么一个人。但是他后来选择了死亡。他因为儿子出国背了十几万的饥荒,而他又好强,为了还上这十几万的债,他抛弃了自己喝酒哼曲的悠然生活,省吃俭用,不接受大哥的资助,种起了大棚,又因为地的问题受到邻居的奚落和嘲讽。他本来可以不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他的在城里闯出一片天地、当着局长的大哥,一定要侄子到外国读书,光宗耀祖。他想为自己而活,而不大看中所谓面子和祖上光荣,但是当有这样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也有些心动。儿子给他打电话,他也会激动地打颤。这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冲撞,他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现实条件的制约形成矛盾,他既想享受生活的惬意,也希望祖上风光,他既不能改变现状,但是又不满现状,无奈生活总有种种限制,无论他怎样寻求突破,他都不能在自己希望的生活中游刃有余,他的理想生活蓝图得不到实现,他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找不到出路,最后他身心俱疲,把自己报废在交困中。 

孙惠芬《生死十日谈》苦难与救赎(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427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