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商水县农谚研究(2)

时间:2019-08-19 19:31来源:毕业论文
(二)农谚的特点 1.科学性 农谚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他们把留心观察得到的经验用


(二)农谚的特点
1.科学性
农谚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概括总结出来的。他们把留心观察得到的经验用简短的话提炼出来,口耳相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谚。农谚虽然是农民群众创作的口头文学,但并不是只能用来欣赏和娱乐的“摆设”,而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指南。能够流传下来的农谚基本上都经过了千百年生产实践的严格考验,经过了无数次验证,说明这些生产经验是有效的。
2.群众性
农谚被创作的初衷,就是千千万万有经验的老农想要把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经验传授给别人,使子孙后代少走弯路,更好地发展农业。所以说,农谚的创作者本身就是农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们和广大的农民群众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创作出的农谚也更符合群众的口,易于被群众接受。若农谚如阳春白雪一般,也只怕是曲高和寡了。农谚是广大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可以说,每一条农谚都渗透着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
3.概括性
最初,在农谚产生的时候,文字尚未产生;文字产生之后,广大劳动人民又没有条件去习得文字。由于没有文字记录,农谚只能口头相传。而想要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就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忆。但农业经验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对其总结必须简洁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似简单,只有几字,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例如,“十雾九晴”,短短四个字,其中就包含着因果关系,而这条农谚也已是相当精炼,想再减掉一个字都做不到。
4.地域性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点。如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周口农谚“麦收如救火”,虽然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样的,但表述的方式却不相同。鉴于此可推测,一条农谚可能起源于某一区域,然后向周边蔓延,各地群众再根据各自地区的特点对其进行灵活变通。
5.局限性
农谚虽然具有科学性,但并没有把这些经验和道理上升为科学理论。由于旧社会的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文化水平低下,所以对一些农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初一麻雀叫喳喳,今年定收好棉花”,这是将麻雀叫喳喳作为丰收好棉花的好兆头,但明显缺乏科学根据,并且还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时代在发展,生产条件在改变,科学技术更是在提高,有些农谚在今天已不适用。
(三)农谚的结构
农谚既是谚语的一种,自然也同其它谚语一样,有语句结构。农谚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单句型和复句型。农谚被创作的意义就在于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出来,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让子孙后代都享受到这智慧所结的果实。所以不管是单句型的农谚还是复句型的农谚,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传播,这就要求农谚要朗朗上口。同时为了让被传播者能更容易记住,又要求农谚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这样看来,复句型农谚虽然较单句型农谚字数多些,但似乎更能满足这些要求。事实也正是如此。复句较单句而言,虽颇为复杂,但更生动形象,而且能承载更多有用的信息。从流传至今的农谚来看,复句的数量也比单句要多一些。
二、商水县农谚分类
经过对商水县农谚的大量搜集与整理,笔者将商水县的农谚分类为节气农谚、
 
耕作农谚、气象农谚、其它农谚四大类,并对其中部分农谚作了简单的解释。
(一)节气农谚
因时耕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准则,由此,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节气的农谚。比如“九九歌”。“一九二九伸不离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优尔九抬头看柳,七九优尔十三,行路的君子把衣宽,九九八十一,老狗卧阴地。”[1]“九九歌”是先民根据自身冷暖感觉及物候现象来反映季节冷暖转变的民谣。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异,但均对各地区内人民生活、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如其他地区的“九九歌”中,最后一句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农历中,人们用“九九”计算时令。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至第九个“九”,冬去春来,但此时地温较低,不利于土壤耕作,再过九天,土壤冰冻基本溶蚀,结构松软,利于犁耕,因而是“耕牛遍地走”的农忙好时节。 商水县农谚研究(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3795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