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3)

时间:2017-01-12 21:44来源:毕业论文
2.孟子思想中的圣人人格 孔子之后,孟子也对圣人有所描述,和孔子大致相同,孟子也将圣人置于理想人格中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圣人,人伦之至也


2.孟子思想中的圣人人格
孔子之后,孟子也对圣人有所描述,和孔子大致相同,孟子也将圣人置于理想人格中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人伦也就是道德系统,圣人也就是道德世界的极致。
孟子对圣人有这样的描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孟子•尽心》)在这里,孟子认为圣人不仅能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善性加以培养扩充,使得德充于内,光华显于外,并且能将这样的道德光辉影响他人,让天地万物得到感化,即“大而化之”。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比较注重儒家內圣之德,圣人内在要“充实”,也就是圣人要非常注重自身修养,孜孜不倦地对仁、礼等儒家道德思想的追求,使自己成为道德的模范,成为后人学习效仿的榜样。
相对于孔子对圣人之遥不可及不同,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人可以达到的,其思想基础就是性善论。在孟子看来,人人都具有善的本性,即孟子的性善论,善性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所说的是:人心有四端,从这四端引发、扩充、实践之后,才有仁、义、礼、智这四种确定的善的出现”,[4]这从本性上为成为圣人提供了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修养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性四端达到圣人的境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性善论只是为成为圣人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成为圣人还需要自身不断地内在修养,这也是孟子最注重的地方,也表明了孟子更注重內圣。在自身修养方面,孟子认为首先要排除欲望,净化自己的心灵,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要抵御外界的诱惑,清心寡欲,以此来不断地修养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人天生便有好利、好名与好色的心理,甚至有贪生的念头;如果纵然这些欲求而不加节制,将使生命一直堕落下去。”[5]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正是由于其不能很好地抵御外界,放纵了自己的欲望,致使自己堕落成为普通人。此外还要经受各种考验和磨难,不断地深化自身修养,达到动心忍性,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每个人只有经历种种艰辛与磨难,才能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休养,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使自己达到圣人境界而去行使大任。
孔子从未明确表示哪些人是圣人,只是对尧舜禹给予了近似圣人的评价,而孟子却明确言语谁是圣人,“孟子心目中的圣人的标准似乎要低一些。伯夷、伊尹、柳下惠,虽然各不同道,各有不足,但孟子认为他们都能行于仁道,使一方百姓受尧舜之道的润泽,所以都是圣人。”[6]孟子赞扬孔子是“仁智合一”的圣人,“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孟子•公孙丑》)孟子从孔子施教传道的态度上肯定了孔子不断自我学习和仁爱、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圣人。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从此处孟子的一番议论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圣人可以为师,可以教化他人,人们可以学习圣人的道德情操,或者跟随在圣人左右,潜移默化之间也会有所收获,从而成为“百世之师”,成为一个圣人,这里就表现了孟子与孔子的遥不可及的观念不同,也就为儒家这个被放置于理想人格顶端的圣人人格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人指明了实现的道路。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19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