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张謇世界教育眼光的形成和具体体现(3)

时间:2024-01-21 10:23来源:毕业论文
二、张謇世界教育眼光的形成 1853年7月1日,张謇生于海门常乐镇一个兼营商业、手工业作坊的富裕农民家庭。他自小接受封建正统教育,既未留学海外,

二、张謇世界教育眼光的形成

    1853年7月1日,张謇生于海门常乐镇一个兼营商业、手工业作坊的富裕农民家庭。他自小接受封建正统教育,既未留学海外,也未上过新式学堂,却将目光投向了新式教育,办学中具备着世界眼光。了解世界发展形势,立足于国情,理性地向西方国家学习,这种眼光并非一蹴而就,朝夕之间形成,而是伴随其人生阅历的丰富而逐步深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青年时期的学习、游幕是他世界教育眼光形成的积累时期,真正的形成和升华则是在甲午战争和癸卯东游后。

    张謇4岁入私塾,接受教育。16岁参与科考,但因冒籍屡遭敲诈,陷入风波。为贴补家用,他先担任了江宁发审局,后又在淮系将领吴长庆军中当幕僚,扩大了交际圈和眼界,形成世界眼光,其中壬午之役让他得到极大地锻炼。期间他从未放弃科考,多次奋战考场,直至42岁大魁天下。高中状元之际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的败北让他猛然惊醒,体会到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产生了办实业、办教育的思想,将世界眼光与教育相结合。甲午战争是他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毅然辞官回乡办厂,用实业赚来的第一桶金酝酿发展新式教育。50岁时,为期70天的扶桑考察更是坚定了他发展教育的信念,也给他办教育带来借鉴经验,其世界教育眼光得到升华。

(一)居于闭塞通州,纯朴务实的农家读书子弟来自优O尔P论R文T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读书是一个人增长知识,了解社会最快的途径。张謇天资聪颖,3岁读《千字文》,5岁入邻塾,10岁已读完《神童诗》、《酒诗》、《鉴略》、《千家诗》、《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籍,13岁时读《礼记》、《春秋》、《左传》,能够“作八韵诗,制艺成篇”[ ]3。传统儒学讲求“中庸”,中庸之道是指将矛盾、对立或散乱的事物整合为统一、平衡、稳定的存在,把握住拿捏尺度,做到“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有“中庸”这层思想的指引,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张謇引进西学,在中西学中寻找平衡,改良新式教育的行为了。

书本知识只是过去经验的历史性总结,不能反映现实发展情况。掌握世界发展形势,就必须要注重现实,发展实践。张謇身上重务实、重实践的性格特征与父亲对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张氏祖上原籍江苏常熟,元末为避兵乱迁居江北,世代务农,直至其父彭年不仅务农,还兼贩运瓷器。19世纪50年代由于太平军逼近江南和上海小刀会起义,大批江浙、皖南的地主商人为寻求安定,把目光投向了临近上海的通海地区,彭年在这期间借钱经由上海到宁波做生意,因此他具备商人重实用和务实的特征,对张謇的教育也不同于一般家庭。

除重视课业外,彭年更注重实践和实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张謇兄弟做人做事从实际考虑。他不仅命张謇兄弟为先生洒扫侍应,还要他们随雇工在棉田除草,帮忙作杂工。彭年经常告诫子孙要亲身实践,“子弟非躬亲田间耕刈之事,不能知稼穑之艰难。”[ ]284-288张謇晚年回忆这段时光也描述道,“杂作小工,而于砌墙每层将合时,尤令注意与需砖之度,相其修短厚薄,检以畀工。”[2]284-288。彭年对他的潜移默化,培养了他务实的作风,增加磨炼,避免娇惯,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他虽是文人,却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旧式文人大有不同。他保留着农民的性格,讲求实际,不尚空谈,只相信那些自己亲眼看到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东西,注重实践和实用,这也是彭年对张謇教育的成功之处。在日后的教育办学中,张謇格外强调学习的务实和实践,要求人们认识到当今时代竞争不单是“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也是“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不仅要求自己躬身实践,也要求自己的学生参与实践。他在所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增加学生的技能训练,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和实习场所。也正是因为强调务实和实践,才能让他思考问题时都能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时势出发。他在创办教育事业时,虽然借鉴西方教育,却是在“善取法于各国参究之后”,学习西方有益于中国教育或适用于中国教育的可操作成分,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张謇世界教育眼光的形成和具体体现(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0102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