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陆游爱国诗解读+文献综述(2)

时间:2018-06-24 09:23来源:毕业论文
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前期,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富有学术和文学传统的地主家庭,经历了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懹》)的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金兵


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前期,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富有学术和文学传统的地主家庭,经历了“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懹》)的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金兵的烧杀掳掠的种种暴行。父亲陆宰和其朋辈们都是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陆游自幼就受到抗金复国思想的影响。因此,陆游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壮志。
1153年,陆游进士考试,名列第一。但在第二年复试时,因为“喜论恢复”,为掌权的主和派所不满,被秦桧所黜免。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被起用。1162年孝宗赵昚继位,起用老将张浚,图谋恢复,主战派悄悄抬头,陆游被赐以进士出身。但孝宗主要着眼于陆游的诗才,对诗人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并不重视。张浚北伐不久失利,陆游也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职还乡。为了施展抗金报国的报负,陆游在山阴多次上书求职,直到四十优尔岁,才得一职。后随王炎到抗金前线,这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上是一个极为开阔、极为舒畅的阶段。诗人在这里接触了抗敌的人民、勇敢的士兵、英雄的将领,也间接了解到中原的情况,思想受到很大的鼓舞,坚定了抗金必胜的信念。诗人铁马戎装驰骋在边疆上过着艰苦而有意义的生活,走遍了以南郑为中心的西北边防一带。他考察汉中地理民情,提出以此为根据地进取中原的策略。“我昔从戎清渭策,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 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在苟安求和的南宋王朝统治下,陆游的振奋只是暂时的,不久朝廷把王炎调走,恢复中原的计划全部落空。乾道九年(1175年),陆游从南郑调任安抚使衙门参议官,后改任蜀州通判,摄知嘉州。这对志在抗金的陆游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打击,他的心情极为闷闷不安。“逆胡未灭心不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正是这时心情的流露。陆游本来就不拘礼套加之他正处于极度苦闷之中,更加借酒浇愁,甚至“脱巾漉酒”,“柱芴看山”[1] ,因而又被忌为“恃酒颓放”,知嘉州的官职也被取消了,诗人索性自号“放翁”,以示反抗。后被招东归,几经落职,一直到去世。他在故乡度过了悠闲而又贫困的20年,这时他与普通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写下了大量表现农村风光、农民生活的词。嘉定三年(1210年)85岁的老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的是国家。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的绝笔诗,也是遗嘱,虽然篇幅不太长,但是份量却很沉重,拿它作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很合适,而且在其他诗人中是不多见的。全诗二十八个字极其朴素平淡,但蕴含的感情极其深厚,悲壮慷慨,使后世读者看到了一位光照千秋的爱国主义者的光辉形象。一个在病榻弥留之际的人,想到的不是自己,自己的家人,而是国家,这样博大的胸襟,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最后的意愿。”[2]
二、陆游诗歌中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时代的影响
    陆游出生的那个冬天,正值金兵大举南侵。继开封沦陷之后,徽、钦二宗被俘,康王赵构逃至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高宗,定都临安。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宋,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没有积极抗战的决心,致使国家长期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国家山河破碎,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年幼的陆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与他一同成长的还有那颗爱国的心,这些经历一直深深的烙在他的脑海里,为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终生主张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根源就在这里。 陆游爱国诗解读+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825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