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唐雎不辱使命》的小说性质(3)

时间:2016-12-20 12:24来源:毕业论文
接下来秦王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秦王开始极尽其混肴是非的能力,反咬一口,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


接下来秦王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秦王开始极尽其混肴是非的能力,反咬一口,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批评安陵君不识好歹,轻视我秦国。他颠倒黑白,为其以后发兵安陵寻找借口,用其强盗逻辑为其以后的强盗行为开脱。面对秦王咄咄逼人的责难,唐雎从容应对,否定了秦王的“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的流氓式推测,进而说明了不肯易地的缘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一方面不明确指出不肯易地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这一理由充分,无可厚非,理直气壮地回击了秦王。更凸显出了唐雎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国家的使臣,只身前往秦国,在秦国的朝堂上竟然在言语上嘲弄秦王,这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啊。听惯了阿谀奉承、独断专行的秦王此时感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无形耳光扇在自己脸上。他暴跳如雷,撕下了伪善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不卑不亢地回答杀气腾腾的秦王:“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天下缟素”将秦王的“天子之怒”打得烟消云散。唐雎抱着临危受命的心态拔剑而起,此时“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是对秦王的恫吓,但“拔剑而起”是真真实实威胁秦王生命的行为,秦王弄巧成拙,而唐雎则化腐朽为神奇。此时的秦王又是一副嘴脸:“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前后对比判若两人。秦王见风使舵、贪生怕死、老奸巨猾的丑态,其面孔转换之快令人佩服。同时衬托出唐雎伟岸、有勇有谋、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
2.《唐雎不辱使命》的小说性质在人物语言方面的表现
老舍先生说:“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4]。。小说中的语言更是如此,它也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语言的小说只是闭门造车。小说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职业、修养、年龄,也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小说是私立的陈述,是充分的个性化的。其话语承载着个人的经验、情感和思想。又以个人的语言经验和话语方式加以陈述。”[5]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语言达到了这个高度。
战国时代,秦国由于变法逐渐强大,拥有吞并优尔国的野心,为了扩张土地,不断发动战争。这一时期社会形势复杂,各国间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国力和军力的强弱,还取决于谋臣策士的纵横捭阖之能力。谋臣策士成为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为了个人名利和保卫国家,游说于各国之间,极尽从横捭阖之能。《战国策》正是通过谋臣策士的游说之辞来刻画人物,展现社会风貌。《唐雎不辱使命》作为《战国策》的名篇,分析其语言可以小见大。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处处显露着纵横家的语言风格。我们且看文中辩论最精彩的部分。“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向我们展示了“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布衣之怒”、“士之怒”的不同后果,其叙述好似一部有声电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子、布衣、庸夫、士发怒后的表情,能听到他们的怒嚎,甚至能想象出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场面。语言形象传神,表达铿锵有力,字字珠玑。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指出:“战国说士之言,不免脆而易败。”此所谓“先立地步”,即指说唯其如此,驳斥敌说,弘扬己论,始如高屋建瓶,势若破竹[6]。《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语言凝练,文笔犀利源自于此。 论《唐雎不辱使命》的小说性质(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32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