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教材插图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23-03-30 22:12来源:毕业论文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研究。从以下四方面搜集相关资料。 (1)教材插图分类的研究 教材插图多样性和不同表达的特征是插图内容丰富的前提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研究。从以下四方面搜集相关资料。

(1)教材插图分类的研究 教材插图多样性和不同表达的特征是插图内容丰富的前提。由分类标准不同衍生插图不

同的分类,笔者作如下归纳: 按照课本中插图位置为区分依据的分类方式。颜亚男将插图分为扉页插图、课文插图、

练习插图、补白性的知识短文插图。其中“扉页插图”是指附在封面后,课文前,单页出现; “课文插图”则随课文出现,安插在课文内;“练习插图”是安排在练习后的插图,“补白性 的知识短文插图”则被用于文图互征,以解释短文内容。

从插图的组织形式为切口,宋振韶将其分为独立图、发散图、序列图和多层图。此外还 可以依据插图内容的类型,可以分为:实物图、人物图、示意图、景物图。根据插图的来源, 还可分为原创图和复制图。

按照教材插图分类标准的不同还可以举出许多不同的分类,不逐一例举。

(2)插图的特征与功能的研究 宋振韶认为教科书插图功能的基本定向为:装饰功能、解释功能、促进功能。4插图的

装饰功能表现在纯粹的增加教科书的美观,激发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解释功能是以读者理 解文本的主旨为目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促进功能表现在促进读者能力的提高,且注重插 图与阅读对象之间的互动。

插图的促进功能具体体现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 Theory)”。 它由心理学家阿伦·佩维奥(Allan UrhoPaivio)在 1969 年提出。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 原则是: 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知识可视化将知识以

4   宋振韶。  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24-28。

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 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简单的说,插图作为视觉形式有助于和教材中的文字(语言 形式)相结合,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罗纯认为儿童插图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他认为儿童对事 物的认识,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的。儿童认知需要“形象、色彩和声音”,所以带有明 显的具体形象的插图,能够迅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插图在此起到了 诱导和催化的作用。二是加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插图将文字主要表达的内容以较直观的方 式呈现给儿童,使儿童加深对文字所表达的主要信息的理解。三是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儿 童的思维依赖具体的形象,优秀的儿童插图能够很好地为儿童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起到构建桥 梁的作用,促进儿童思维更为深入地发展5。

国外学者 Levin (1981)则从认知、情意等方面分析了插图的功能,包括:装饰(Decoration); 报酬 (Remuneration); 引发学习动机 (Motivation); 提 供 重 要 的 讯 息 (Reiteration); 具象化 (Representation); 组 织 化 (Organization; 解释 (Interpretation); 转化 (Transformation) 。 后 来 , Levin,Mayer 又提出了插图的 7+c;功能,分别是集中焦点(Concentrated)、简洁(Cconcise)、确 实(Concrete)、连贯(Coherent)、易于阅读(Comprehensible)、相关的(Correspondent)、可编码及 解码(Codable)。6

(3)教科书插图使用现状与问题的研究 基于目前对启思版《中国语文》插图的专项研究资料十分有限,因此笔者搜集教材插图

存在的现状研究和问题不仅针对于香港地区。 杨震认为,在当前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中,应该对在校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加强如何指导 教材插图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5406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