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电子通信 >

MATLAB拖曳式雷达诱饵目标识别与数据融合技(2)

时间:2019-03-24 20:25来源:毕业论文
3.1融合识别技术 21 3.2 Bayes数据融合方法 21 3.2.1基本原理 21 3.2.2无噪声情况下的概率 23 3.2.3噪声情况下的概率 23 3.3融合结果 24 3.3.1一级融合 24 3.3.2 二级融合


3.1融合识别技术    21
3.2  Bayes数据融合方法    21
3.2.1基本原理    21
3.2.2无噪声情况下的概率    23
3.2.3噪声情况下的概率    23
3.3融合结果    24
3.3.1一级融合    24
3.3.2 二级融合    24
3.4 本章小结    25
总结    26
致谢    27
1 引言
自二战以来,空战中的精确打击越来越准,而电子干扰能极大破坏制导武器的准确度。所以,电子干扰技术成为当前各国军事科技领域研究的焦点,而拖曳式雷达诱饵是电子干扰的常用方式之一,因此军事强国都加深了对诱饵技术的研究。
拖曳式雷达诱饵是工作于平台外干扰设备,其主要作用是保护载机平台,通过拖曳线诱饵与载机相连,同速飞行。拖曳式雷达诱饵装有无源反射器和放大转发器,发出与目标回波相同的信号,以达到角度欺骗的目的。拖曳式雷达诱饵通常为有源诱饵,如此是为了使发出的信号强度大于目标回波的信号强度,一般为载机回波信号强度的2倍。诱饵尺寸小,质量较轻,在运动过程中会自旋,形状同载机头部相似,多为锥形,也可以是球形。[1]
拖曳式雷达诱饵在现代空地电子作战中,地位特别重要。对于雷达的探测信号,诱饵会进通过放大转发,来虚假提高自身的雷达截面积,与载机在空中形成双点源对跟踪雷达造成干扰,从而到角度欺骗。拖曳式诱饵可对导弹上雷达导引头甚至跟踪雷达的测角系统造成持续有效的干扰,使制导武器失去对目标攻击的能力。这种诱饵模型成本低,性价比高,载机可以同时携带多枚,加深了拦截载机的难度。因此,拖曳式诱饵的识别技术是对抗电子干扰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快速且有效区分出将诱饵和载机有效地区分开来,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基于目标特征可识别出诱饵和载机,目标主要特性,包括目标多普勒特征和微动多普勒特征、极化特征、RCS序列统计特征和目一文距离像。针对目标特征,可以进行多模融合来提高目标的识别率。
论文中针对目标的多种特性,进行载机和诱饵的识别,并针对目标在x波段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条件下,进行数据融合,提高了诱饵的识别率。
1.1作用原理
拖曳式雷达诱饵会在角度欺骗干扰,其基本原理是双点源干扰。如图1 所示: 诱饵通过拖曳线与载机配置在一起,在中远距离情况下,载机、诱饵与雷达的 夹角  远小于雷达照射波束的宽度,载机与诱饵同时进入雷达主瓣波束范围内。拖曳线长度一般为90 ~ 150 m,在雷达最小分辨单元以内,雷达在距离和方位上无法区分载机和诱饵; 诱饵由载机拖曳着,与载机具有几乎一样的速度,因此雷达也不能通过速度门来分辨诱饵。诱饵发出的信号功率要比飞机回波强得多,由于诱饵和目标共同的作用,形成两点源干扰,使雷达偏离目标而指向诱饵,或者指向诱饵和目标之间的某个角度,保证了载机的安全。
拖曳式诱饵的工作方式有两种: 应答式和转发式。工作于应答方式时,接收到雷达探测信号后进行威胁参数侦测,以确定发射干扰信号的样式,然后发射特定的干扰信号。干扰信号与载机回波是同频相位非相干的,形成两点源非相干干扰。当诱饵工作于转发方式时,接收到的雷达探测信号经放大后转发出去,由于载机飞行姿态的变化,诱饵与载机的相对位置不固定,干扰信号和载机回波到达雷达天线的相位差是变化的,但与应答式相比,不再是一个在0 ~ 2π 均匀分布的。 MATLAB拖曳式雷达诱饵目标识别与数据融合技(2):http://www.youerw.com/tongxin/lunwen_3125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