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数学论文 >

座位编排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

时间:2019-11-29 18:33来源:毕业论文
(四)马蹄形座位与剧本故事类课文.. 16 参考文献 .. 18 附录.. 19 关于座位编排的问卷(学生卷).. 19 关于座位编排的问卷(教师卷).. 21 一 绪论 (一)选

(四)马蹄形座位与剧本故事类课文.. 16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关于座位编排的问卷(学生卷).. 19 

关于座位编排的问卷(教师卷).. 21 

一  绪论 
(一)选题原由及意义 1.选题原由 在学校进行《教学论》的理论学习时,了解到班级座位编排形式的相关内容便产生兴趣。加之,学校安排教育实习时,徐州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全市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学讲计划”。“学讲计划”的一大特色就是对班级座位编排形式进行调整,全部试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这进而激发了笔者对班级座位编排形式对教学及学生影响的研究。 2.选题意义 20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的愈演愈烈,教育的变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西方各国不仅将改革重点放在课程改革方面,而且进行了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改革,并提出课堂的位置排列、师生间所处的空间距离等也应该做出相应的革新,以利于提高班级授课制的质量。在我国,班级授课制的座位编排形式长期以来都是单调的“秧田式”,可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及教育专家的研究中,传统“秧田式”座位编排形式已经日益显露出不容小觑的弊端,而且大量的研究与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班级座位编排形式与学生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师生关系、成绩好坏等都有密切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已经开始了对传统的秧田式座位编排方式的改革,而对于整个大的教育环境而言,班级座位编排形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的。 笔者针对传统班级座位秧田式编排形式的种种弊端,旨在探索更有效的座位编排形式以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论文将结合徐州的“学讲计划”中对于课堂座位的调整的实例,以及国内外对于座位编排形式对教学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探索并总结归纳座位编排的规律与原则。结合实际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实践中检验,以此为中小学座位编排形式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评价
1.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概况 外国对于座位编排形式的研究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已初见。心理学家魏拉德.沃勒尔对座位选择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坐在前排的学生大多在学习上过分依赖老师或者说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往往是些捣乱和不听话的。他还发现:从教室前排到教室中间的地带,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一块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与老师的交流明显多于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这是对在班级中不同位置的学生与其课堂表现所做的研究。 1970 年,亚当斯和比德尔对魏拉德.沃勒尔研究基础上,对 32 个采用传统“秧田式 ”座位编排形式的班级进行观察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前中排效应” ,即教师在授课时目光习惯落在教室前、中排,和前、中排的学生交流密切,为此,前、中排地带的学生较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更为活跃,他们将此区域命名为“行动区”,在“行动区”之外的就是教师的视觉“盲区”,处在“盲区”的学生很难参与课堂活动,很难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①这是对于秧田式班级座位编排的弊端中存在教师视线“盲区”,师生交往受限制的研究。 此外,当代有关座位编排方式对合作学习、回答问题次数、学习效率的影响的研究也表明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座位编排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http://www.youerw.com/shuxue/lunwen_4258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