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生物论文 >

废弃盐场快速改良利用技术及机制研究(2)

时间:2018-07-26 21:00来源:毕业论文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愈加严重。土壤表层积累了过多的盐分,对农作物的生长有毒害作用,在严重的盐碱地区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愈加严重。土壤表层积累了过多的盐分,对农作物的生长有毒害作用,在严重的盐碱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成为限制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良、开发和利用盐碱地资源,可缓解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人口与土地间的矛盾,对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10]。
随着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长期的努力,越来越多的盐渍土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目前,我国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0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1.85亿亩。包括目前尚未利用和新形成的盐碱荒地1.53亿亩以及各类未治理改造的盐碱障碍耕地0.32亿亩。开发利用盐碱地不仅可以扩大后备耕地资源,而且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随着改良利用技术的不断调整优化,人们还可以从盐碱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得到很多有用的资源和能源。
目前,国内外对盐碱化严重地区土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盐渍化的发生演化改良利用、对环境的危害和综合治理等方面[11-14],我国科研人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随水来,水散盐留[15] ”的基本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整体上来看,主要分为4种改良方法:(1)物理改良。(2)水利改良。(3)化学改良。(4)生物改良。普遍认为生物技术修复盐渍化土壤是最有效的方式。
根据滨海盐碱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本试验采用以耕翻-晒垡-灌水-旋耕-刮平-泡盐-排水为周期处理的快速脱盐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并通过比较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植被覆盖下,植物的生物量和土壤pH值、含盐量等性质的变化情况,阐明植物生长对土壤性质产生的影响,进而说明在脱盐处理下土壤性质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以期为沿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处理
1.1.1实验地点
本试验于2016年9月-2017年4月在江苏省射阳县顺泰农场(N:33°71’35,E:120°39’21)进行。东临黄海,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季风气候区,季风环流支配本地区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
1.1.2实验设计
1、土地管理:以耕层土壤含盐0.2%以下为目标,进行耕翻-晒垡-灌水-旋耕-刮平-泡盐-排水处理。根据水源、水质和土壤条件,初步计划第一年种稻前完成3-5个周期。每个作业周期前后都要对水质、土壤含盐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为因地制宜、合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水源含盐量超过0.15%时,须停止灌水,土壤盐分高于0.2%时,要继续进行下一周期改土作业。
2、水稻种植:插秧水层深度1-2 cm。后2-3天灌寸水护苗活棵,水层深度3-4cm;栽后4-7天以露田为主。浅水促蘖栽后7-8天活棵后,结合化除,灌水深度以3-4cm为宜,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
3、肥水管理:水稻亩施磷肥100斤,一铵30斤,尿素100斤。
4、病虫害防止:水稻纹枯病初见病斑用第一次药保护(早插田块最早在6月底,最迟7月10日)。穗颈瘟第一次用药在破口期(5%破口),以后每隔5天用一次药,立足于防治三次。关键点掌握破口的标准,弄清楚破口与出穗的区别。
5、虫害防治:早栽田块6月份防治二次,晚栽田块一次,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后3天用药防治(峰次多则药效需覆盖最后一卵孵峰后3天,药效不能覆盖的需增加用药次数)。
6、田间杂草:以莎草等多年生杂草及阔叶草为主的,在杂草二叶期亩用农药均匀喷雾,保持3-5厘米水层3天后恢复正常田间管理。以稗草为主的,采用杀稗丰50毫升喷雾。喷雾施药后2-3天上水,保持3厘米水层3天后恢复正常田间管理。 废弃盐场快速改良利用技术及机制研究(2):http://www.youerw.com/shengwu/lunwen_2032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