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徐州市铜山区沿湖农场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3)

时间:2022-02-02 20:03来源:毕业论文
2。5 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增加 政府投入为沿湖农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先后投入了350多万元建成全省首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

2。5  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增加

政府投入为沿湖农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先后投入了350多万元建成全省首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产业园,其独特的高产创建模式、现代农业技术示范、粮食仓储与物流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等在全省首屈一指[3]。为了加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对各种农机具的补贴方面,沿湖农场的投入高达100多万元。对100马力大型一体拖拉机,不仅可以享受国家补贴,还可以享受农场3万元的专用补贴。如今,曾经落后的手扶拖拉机已完全被更环保、效率更高的大型现代农机具替代,农场现有农机具260台(套),农机总动力3。5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125千瓦,位居全市首位[摘自:王思新,赵永。践行“三严三实”推动四个提升加快推进沿湖农业现代化进程[J]。淮海文汇,2015(4):38-39。]。

3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低下

受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向非粮行业转移。农场人才流失严重,农技人员结构失衡,知识老化,种粮劳力不足,生产技术推广难,管理模式粗放。如图2所示,全农场种粮户中,51岁以上的农户占到41。6%,高龄种粮群体缺少开拓精神,身体素质较低,多数农民缺少发展的内在动力,能糊口生活便已满足,没有长远的追求。与此同时,种粮农户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场农户中最高学历为高中,初中学历以下的农民占比75%[数据来源:铜山统计信息网],更有部分农民并没有上过学(见图3)。受知识水平限制,农民们理解和接受能力偏低,对于新设备、新品种的掌握程度有限,尽管农民有想要学习技术的意愿,但真正接触起来却是力不从心。但大多数农户依旧只能凭经验种田,把别人的做法生搬硬套。     

图2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从业人员年龄分布      图3 沿湖农场粮食产业从业人员学历分布                                                                                                   

3。2  粮食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够畅通,沿湖农场粮食产业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由种植状态,少数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规模流转给种粮大户经营,即使土地抛荒也不敢尝试,所以种什么粮食,种多少,卖给谁,全是粮户自己做主。全农场238户种粮户中,种植百亩以上的大户仅16户,大户种植规模仅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2。4%。如此便阻碍了粮食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生产环节看,农民经营规模小且相对分散,高新科技难以进行推广,导致粮食种植的耕作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即使使用良种播种,也容易发生杂交,难以生产出优质产品,降低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二,从加工流通环节上看,由于生产规模小,沿湖农场的粮食产业无法摆脱“散、小、弱”的不利局面,外加知识、资金水平都较低,产后深加工加工能力不足,加工企业创新能力差,在市场上流通困难,市场竞争力相当薄弱,在粮食市场上话语权较弱[4]。

3。3  技术尚不到位,科技兴粮受到制约

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说到底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兴粮,沿湖农场目前粮食科技转化应用率还是很低。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农技推广中心人员少,农民技术员队伍薄弱,缺少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二、农业生产环节缺乏技术含量,农产品品种单一,机械化水平低。三、农业信息化水平低,科技创新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资源动态监测站、科技数据库、农科网站等平台的实际利用率还较低,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不对称。且农民对科技创新和项目创新的意识不够强,项目申报和发展生产上多处于被动状态。 徐州市铜山区沿湖农场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3):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8919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