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奖励与惩罚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4)

时间:2024-02-19 09:26来源:毕业论文
3。2。2。2刻板效应造成的偏见 教师在看到学生做出一些行为或者学生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时,总会有着一些想当然的想法。之前在实习学校,班级中有一位

3。2。2。2刻板效应造成的偏见

教师在看到学生做出一些行为或者学生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时,总会有着一些想当然的想法。之前在实习学校,班级中有一位调皮捣蛋的学生,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不是很喜欢这位学生。有一次,教师在上课之前被喊到教室说这位学生和另外一名学生发生了矛盾,教师没有进行任何询问就将这位学生一通训斥。教师似乎觉得自己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惩罚,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是事情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呢?不然,主要责任其实是在另一位学生的身上,他的行为不过是自我的一种保护罢了。教师过度的相信自我已经形成的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导致教师在实施奖惩手段时无法做到“公平”二字。在如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据我观察,就这件事情而言,由于教师对这位学生的无理由惩罚,明显可以看出班级其他同学对他的排挤甚至无端欺负。教师的自我经验固然可取,但也需要视情况而定[6]。

3。2。3  心理发展偏差的成因

首先有一点是大前提,小学生心理发展偏差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小学生还处在一个心理建设的年龄阶段。在这样的一个年龄阶段,外界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

3。2。3。1教师奖励手段的滥用

教师考虑到学生承受能力差以及社会舆论等问题,在实施班级管理时大多采用以鼓励代替惩罚的方式,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但是教师所没有考虑到的是,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仅仅体现于无法承受挫折上,还表现在无法在奖励中认清自己。在我实习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可谓是教师眼中“品学兼优”的代表人物,但是当我第一次看见他时,我就发现这个孩子私底下是一个十分自我的人,他认为自己是受教师称赞的人,就是受教师喜爱的人,所以他在班级里做事肆无忌惮,搞得班级同学对他是怨声载道。这就是教师过度奖励造成的后果[7]。

3。2。3。2教师惩罚手段的不当使用文献综述

学生表现出某种行为,或对或错,教师在此时该奖的就要奖,该罚的就要罚,教师实施这些手段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案例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也许教师觉得这种软绵绵的手段根本就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仔细想想,干巴巴的责骂和千篇一律的检讨书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真正来讲,小学生是感性的,他们其实更加需要教师用情感来感化他们,过多僵化的重复手段只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造成学生心理的发展问题[8]。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惩罚绝不等同于简单粗暴的体罚。体罚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通过给学生造成肉体上的痛苦,以此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惩罚。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一切前提都是爱,有爱的惩罚才是教育应该使用的一种方法。失去爱的惩罚是不正确的惩罚,失去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将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教育[9]。

奖励与惩罚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4):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0196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