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网络暴力泛平台化社交的隐忧与制约(3)

时间:2021-11-20 19:47来源:毕业论文
在泛平台化社交的使用过程中,网络暴力现象频发,小到网民之间的侮辱、谩骂,大到恶意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诋毁、诬蔑,及引发的舆论和群体性事件。

在泛平台化社交的使用过程中,网络暴力现象频发,小到网民之间的侮辱、谩骂,大到恶意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诋毁、诬蔑,及引发的舆论和群体性事件。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疏导,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便相继出现了“辱母案”网民非理智的政治表达、“蓝鲸组织”对青少年的危害、鹿晗遭受网络暴力恶意诋毁等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事件。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有感于电影《搜索》,该片改编自小说《请你原谅我》,是唯一一部入选“鲁迅文学奖”的网络作品。电影讲述了一位女性因在公车上不让座的事件,蝴蝶效应般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暴力,牵涉到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们的命运纷纷发生了巨大转变。当事人死亡,记者失业,而作为网络暴力事件的主体——网络暴民们则不会受到些许影响,抱着键盘与手机转身投入到下一场事件中。

本文通过学术文献及具体案例,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从网络的特征和现实的动因讨论网络暴力为何、如何产生;从网民的结构和媒体的推动讨论事件中网络暴力的发展;从网络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建设的缺失讨论产生网络暴力的根因。辅之人们在群体性事件中自发的连结性行为的探究与分析。在全面的了解网络暴力成因的过程中,针对性的提出关于预防和治理网络暴力的设想。

对如何制约泛平台社交下的网络暴力现象,提出:以建设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为根本,同时注重培养网络道德伦理价值观;提高政府公信力,权威机构在事件中及时澄清事实真相;加强网络媒体监督管理,提高网络媒体的自律和责任意识;注重从现实社会层面化解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及矛盾,从根因上解除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在预防及解决网络暴力的过程中,政府、媒体、个人应形成合力,健全治理体系、提高行业自律、注重理性思考。通过泛社交平台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公德。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对所选课题的研究和讨论:

文献法,通过整理和阅读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了解:泛社交的起源、发展、媒介平台,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以此研究网络暴力产生的环境及受众人群;网络暴力的定义及内涵,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提出解决措施;研究人群的从众心理、连结性行为,及中国社会所呈现出的“泛道德zhuyi”文化等。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加强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论文的逻辑、条理与结构,提出论点,做到言之有理有据。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泛社交平台的行业规范;政府对网络监管体制和治理措施的异同;中国的网民结构,及网络暴力事件中的主要受众、参与群体等方面,进行分类对比和研究分析。立足国际视野,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泛平台化社交下的主要隐忧和制约方法。

二、 泛平台化社交的发展及影响

(一) 泛平台化社交现状

根据《2016年版中国社交网络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816112)所得信息,2016年以来中国各类社交应用持续发展,用户群日益扩大,互联网平台已呈现出泛社交化形态。其中,作为即时通讯产品所衍生的社交服务中,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的用户使用率分别达到85。8%和67。8%;在话题/兴趣/内容社交平台中,微博的用户使用率为37。1%,豆瓣用户使用率为8。1%,知乎和天涯紧随其后,分别为7。6%和7。0%。

铁打的泛社交,流水的社交平台。开心网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人网的市值也一路暴跌,在社交平台的频繁切换中,相当一部分SNS已惨遭边缘化。在建立于社区社交模式下的粉丝经济中,各大媒体或组织通过培养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吸引大量粉丝,引导粉丝团体参与到平台的社交功能与活动中,从而使流量变现成为可能。在社交平台中,通过高质量的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聚集不同内容与兴趣分类下的粉丝团体,并在粉丝的泛平台化社交中产生大量的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乃至发掘、培养新的KOL,同时不断提高和强化用户粘性和忠诚度。论文网 网络暴力泛平台化社交的隐忧与制约(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528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