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凉州贤孝”艺术发展现状研究(2)

时间:2019-10-18 18:10来源:毕业论文
(四)凉州贤孝艺术本身存在不利于其发展的糟粕7 五、针对凉州贤孝艺术发展的几点建议-8 (一)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护机制-8 (二)民间机


(四)“凉州贤孝”艺术本身存在不利于其发展的糟粕7
五、针对“凉州贤孝”艺术发展的几点建议-8
(一)政府加大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护机制-8
(二)“民间机构要明确目标,配合政府的保护8
(三)提高现有贤孝艺人水平,培养高素质新人8
(四)剔除糟粕,促使“凉州贤孝”艺术健康发展-9
参考文献-10
 一  引言
踏上胡笳长笛,长天烟尘的丝路明珠古城凉州,只要是人群聚集之地,无论乡间巷头还是城市街角,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乡土十足的画面,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怀抱三弦,席地而坐,自弹自唱,他的周围,或站或坐或蹲往往都会聚拢着一大批的听众,艺人悠然自得的演唱,而听众们也沉浸在乡土艺术营造的浓郁氛围里,或感叹,或称好,这种流行在凉州大地上的原汁原的古朴苍凉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就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凉州贤孝”。每次回故乡,脚步还未踏上故乡的土地,心中却早已涌动着万千思绪,记忆总会从千年前白居易那一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起头,古城落日,三弦二胡,曲调婉转,摄人心魄,那苍凉悠远的声音随着落日的余晖撒向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每每此时,口中便不由得哼唱起“凉州贤孝”艺术中《小男子出门》的经典唱词“一年的那个到头来是二十四个节,小男子我出了门了一十二个月”,天涯游子,重归故乡,情景交融,涉身处地,一句未及唱罢,早有泪水要夺眶而出。作为在外求学的游子,笔者对“凉州贤孝”艺术有较大的兴趣,加之本科所学专业为文化产业管理,故而本文选择“凉州贤孝”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些许贡献。

二 “凉州贤孝”艺术概述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汉民族民间曲艺说唱形式。[1]唱贤孝没有专门的场合,随意性很强,乡间或农家炕头,城市或闹市街角,都是盲艺人们演唱的广阔舞台。作为植根于凉州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 ,凉州贤孝以一种极为直白朴素的形式,通俗的审美对象而存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一)“凉州贤孝”艺术的渊源
贤孝文化源远流长,关于他的起源有这样一段传说,秦始皇筑长城时,全国青壮年都被征召,唯独剩下盲艺人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效力,始皇帝认为这些盲人百无一用,便下令抓取以肉身填筑长城,这件事被人类始祖伏羲帝知道以后,便扮成盲艺人专为秦始皇演唱,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娓娓道出了盲人生活的艰辛,终于使始皇帝改变了看法,赦免了盲人,后来伏羲又授以盲人以弹唱技艺,让其在人间献艺,行善营生,从此盲人便开始了专业性的说唱生涯。[2]此外,在明朝人聂谦所著的《凉州风俗杂录》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弹琵琶者,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者自弹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听之,令人凄然。”从这些记载来看,凉州贤孝早期形成年代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年间,是我国流传最早的说唱曲种之一。及到了清代,一些文人学士,落第秀才在吸收了各种传统曲艺比如敦煌曲子词及其变文,敦煌宝卷等的基础上对“凉州贤孝”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具有了固话的表演形式,此时,表演形式与当前的已相差无几,三弦和二胡成为了主要的乐器,凉州方言成为演唱的主要语言,民间流传的故事被大量的编入到贤孝唱词中,盲艺人也开始了走街串巷的说唱生涯,整个“凉州贤孝”艺术在这一阶段已经基本上接近完备。到了清末民初,经济凋敝,战乱纷飞,艺人的生存处境更加艰难,这一阶段是“凉州贤孝”艺术发展历史中的艰难期,很多传统曲目因为艺人的变故濒临失传,无论是“凉州贤孝”还是贤孝艺人都在及其艰难的社会环境中苟延残喘着,及至新中国成立,政府加大对传统曲艺的保护力度,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再度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尤其是2006年5月20日申遗成功,在“凉州贤孝”艺术的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意义,相信在不就的将来,这一古老的艺术会更加发扬光大,成为人类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凉州贤孝”艺术发展现状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4106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