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质量管理关键节点研究+文献综述(2)

时间:2017-01-14 10:58来源:毕业论文
5.1绘制双代号 网络 图25 5.2列表计算25 5.2.1节点时间计算25 5.2.2工作时间计算27 5.2.3工作时差计算28 5.3层次分析法应用29 5.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9 5.3.2建立评


 5.1绘制双代号网络图25
 5.2列表计算25
  5.2.1节点时间计算25
  5.2.2工作时间计算27
  5.2.3工作时差计算28
 5.3层次分析法应用29
  5.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9
  5.3.2建立评价目标集29
  5.3.3构造判断矩阵29
  5.3.4施工质量管理评价35
 5.4质量管理关键节点优化35
6 总结与展望37
 6.1 总结37
 6.2 展望37
致谢39
参考文献40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有句名言:“生活处于质量堤坝后面”。质量正像黄河大堤一样,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幸福,而一旦质量的大堤出现问题,他同样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甚至灾难。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质量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产品质量是形成顾客满意的必要因素,因此较好的质量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的保护伞,严抓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品牌美誉度;加强质量管理也是文护人们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以F.W.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文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文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二十世纪是生产效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首要战略,因为有了质量信誉就会赢得市场,有了市场就会获得效益。 质量管理关键节点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224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