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探究(2)

时间:2017-05-11 23:33来源:毕业论文
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众多,但对其具体的概念,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结论。当前,众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主要是围绕几个基本的特征进行的如下


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众多,但对其具体的概念,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结论。当前,众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主要是围绕几个基本的特征进行的如下:一父母长期外出即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二儿童现居地即儿童大多留在户籍所在地或农村;三是儿童年龄即处于义务阶段教育的未成年儿童。
目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仍不能够明确和统一,从而造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通过梳理,结合实践,我在这里将本文所要探究的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生活在农村地区,年龄在16岁以下,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交由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的孩子。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认知模糊
道德认知也就是道德认识,是人们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评价能力,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1]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处于思想启蒙阶段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家庭的教育与管束而比较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偏离以及异常人格的发展。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知方面出现价值观的扭曲,以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上的攀比。而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回到家乡也仅仅是给予孩子物质和金钱上的的补给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引导与纠正。从而导致这些留守在家的儿童容易产生外出务工挣钱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这一简单的想法。而且部分的留守儿童不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缺乏法制观念和行为准则,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走上违法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与错、善与恶的内心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是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催化剂。[2]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而交由祖父母或监护人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们的道德教育大多是在学校进行的。然而当前的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从而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模糊不清。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开很长一段时间,亲子之间的互动较少,平时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大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内向,自卑,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身边的人缺乏信任感,性情相对冷漠,在接受的同时却不懂得分享和回报。
    (三)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力薄弱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作出的努力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3]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自我约束力差等。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缺少父母的的宠爱与呵护,使得许多的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喜欢和同龄人玩耍,困在自己的小小世界。因为处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他们经常找不到倾诉对象,从而缺少心理沟通的机会,这就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孤独和自卑的心理,同样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与人的沟通存在障碍,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同时又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仇恨,报复的不良心态。
    (四)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行为反应。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4]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方面表现为行为消极随便,偏离正常轨道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行为还需要长辈和监护人的管制。由于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祖辈们往往对孩子过于宠溺和骄纵,对他们的行为多采取认同的态度,以致部分儿童存在行为偏差。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而且大部分的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经常在家不听从监护人的管教,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经常迟到、旷课、逃学、说谎等,有的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吧,甚至有些留守儿童还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探究(2):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685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