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范文 >

北洋军阀主要有()三支势力(7)

时间:2023-04-03 11:03来源:优尔论文
北洋军阀主要有( )三支势力 :A 。吴佩孚B 。孙传芳C 。张作霖 正当南北争论不休的时候,海军宣布拥护临时约法,对北京政府独立,并声明在临时约法和

北洋军阀主要有( )三支势力 :A 。吴佩孚B 。孙传芳C 。张作霖
正当南北争论不休的时候,海军宣布拥护临时约法,对北京政府独立,并声明在临时约法和临时国会恢复,正式内阁成立之前,海军拒绝接受北京政府的任何命令。海军的独立,严重威胁北洋军阀在东南沿海各省的势力。段祺瑞政府被迫接受南方的要求,声明遵守临时约法,召开国会。到八月,国会召开,临时国会恢复,黎元洪被确定为“继任总统”,新旧约法之争暂时获得解决,南北表面上和解。这次和解,被看作是民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南北统一。
临时国会恢复以后,国会中党派林立。这些党派,不是拥护段祺瑞,就是拥护黎元洪,成为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国务院之间所谓的“府院之争”的工具。
所为府院之争,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斗争的反映。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走的是日本路线;黎元洪在美国的支持下,走的是美国路线。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在中国的利益。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不断加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力图效法袁世凯,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段祺瑞飞扬拔扈,视黎元洪为魁儡,国务院的一切事务,都不允许总统黎元洪过问。总统府成了国务院的橡皮图章。但是,黎元洪却不甘心自己的魁儡地位,也要争权夺利。因此,国务院和总统府之间由暗斗发展到明争。到1917年,在中国参加世界大战问题上,终于趋于白热化和表面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宣布中立。当时,英国、俄国和法国曾建议,中国参加对德国作战。但是日本认为,中国参加对德作战会妨碍日本在中国自由行动,因此坚决反对。当日本进攻青岛时,北京政府建议中国进行协助,也为日本拒绝。1917年,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使用潜水艇政策,美国即宣布对德国绝交,并要求世界上所有的中立国家都对德国绝交。美国还表示,如果中国对德国宣战,美国可以免除庚子赔款,中国实行关税自主,美国取消治外法权,等。黎元洪幻想依靠美国的援助,以抵制段祺瑞,当然愿意接受美国的邀请。日本也看到,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已经占据优势,如果中国参战,日本可以利用中国的人力和物力,为日本服务,所以也支持中国参战。于是,段祺瑞政府就向德国提出抗议,表示如果抗议无效,就绝交。日本既掌握了段祺瑞,又利用英国、美国等也希望中国参战的愿望,和他们签订秘密条约,使他们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并规定,英、美等国承认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作为日本赞同中国参战的条件。
日本在中国影响的扩大,使美国感到孤立。于是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干脆主张中国不参战。黎元洪就赶紧起来反对对德国绝交和宣战。于是,在参战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日益尖锐。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反对参战;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极力主张参战。府院之争愈演愈烈。国会和一部分内阁成员支持总统府,而研究系和北方军阀则支持国务院。孙中山和南方倾向于不对德宣战,以反对北洋军阀以参战为借口,扩张实力。
1917年,段祺瑞主持的国务院通过对德国绝交提案,但黎元洪不盖章。段祺瑞和全体内阁成员到总统府向黎元洪请愿,也无效。段祺瑞愤而离开北京,到达天津,联合北洋系统的将领,威胁黎元洪。黎元洪被迫暂时屈服。但是,黎元洪的屈服是有限度的。他仍表示反对参战。直系军阀冯国璋以及依附于北洋军阀的张勋等人也表示反对参战。于是,段祺瑞决定召集以皖系军阀为骨干的督军军事会议,统一督军意见,压迫国会。督军开会后,一致签名,赞同段祺瑞的外交政策。五月,当国务院召开会议时,二十多个督军和代表,闯入会场,喧宾夺主,争先恐后地发言,要求通过对德宣战提案。内阁成员无人敢反对,对德宣战通过。但是,黎元洪再次拒绝盖章。当国会审查对德宣战提案时,段祺瑞以每小时七八个铜钱到半个银元不等的价格,雇佣一批流氓,包围国会。结果,内阁成员纷纷辞职,只剩下内阁段祺瑞一人。议会在内阁改组之前,也不讨论对德宣战案。黎元洪利用群众反对段祺瑞的要求,加上英国、美国和直系军阀的支持,下令免去段祺瑞的职务。但是,在段祺瑞的鼓动下,安徽、福建、浙江、河南等省的督军先后宣布独立。于是,北京政权陷入瓦解之中。黎元洪四处派人求救,一筹莫展。最后,他要求张勋进京调解。针对黎元洪的做法,段祺瑞接受了梁启超的建议,利用张勋赶走黎元洪,解散国会,让张勋复辟,然后借“反复辟”的名义,再打倒张勋,掌握大权。这样,各派政治势力都把希望集中到张勋身上。而张勋则欣然表示,愿意调停。而张勋调停的结果,就是演出了一场复辟的丑剧。 北洋军阀主要有()三支势力(7):http://www.youerw.com/fanwen/lunwen_15547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