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范文 >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8)

时间:2023-02-28 22:01来源:优尔论文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标准答案: 创新 实践已经证明,并联式的四化在中国大地上取得了成功。2020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二、三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标准答案: 创新

 

       实践已经证明,“并联式”的四化在中国大地上取得了成功。2020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二、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7。7%、37。8%和54。5%。城镇化率也达到63%。这意味着我国的以降低传统农业部门比重为标志的工业化,农民进城意义的城镇化都基本到位。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时代推进的现代化需要继续坚持走四化同步的道路,但必须准确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新时代的新内容,并且根据四化同步的要求,补齐现代化的短板。这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标准答案: 创新

 

       第一,工业化转向工业现代化。新时代工业化的任务不是进一步提高工业比重,而是更加突出工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基础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所谓新型,突出在3个方面:一是制造业基础高级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二是推进低消耗、低排放的工业绿色化,如期实现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第二,城镇化转向城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现实要求是由农业人口城镇化转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平等享受市民权利。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引出两个方面的现代化问题。一是城镇城市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要求城镇转移人口市民化,也要求留在农村的农民不进城也能享受市民权利,实现农民市民化。现有城市无力承担如此大规模的转移人口全部转为市民,就像当年城镇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一样,当今城镇承担着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的双重重任。为此,需要增强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和商业性服务、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特别需要在城镇均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转移人口和农民在城镇就能享受市民权利,满足包括农民在内的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求。二是城市现代化。城市是现代化的中心,现代化的策源地和动力源。城市现代化水平越高,周边农村区域的城镇和乡村的现代化水平也越高。因此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一是“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二是“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这意味着城市现代化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产、城、文化、生态的融合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基础上,推动城市发展的势头和要素“化”到农村,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一体的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标准答案: 创新

 

       第三,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相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已有的农村改革,无论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没有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农民低收入根源在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现代化出路在改变农业发展范式,由目前的提供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的剩余范式,转向品质和附加值范式。如此,不仅有助于满足人民对农产品品质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增加务农农民的收入。其瓶颈是农业缺乏现代发展要素,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和经营农业的高水平人力资本,为此,既要引入科技要素,又要解决好谁来种田,关键是吸引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推进的土地所要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土地制度保证。农业现代化需要引入现代发展要素,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基础是乡村振兴,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是互动的。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则为农业现代化吸引现代生产要素。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8):http://www.youerw.com/fanwen/lunwen_14318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