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有无相生与道家创业之道

更新时间:2014-8-4:  来源:毕业论文
有无相生与道家创业之道
  [摘要] 道家辩证法以“反”为中心,涵摄相反相成与物极必反双重意蕴。“有”与“无”作为道家最基本的辨证范畴,是“道”的确切之“在”与以“无”为体的辨证统一。“有无相生”的思想对今天的创业具有“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以无用”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 辨证 有 无 有无相生
  
  一、道家辩证法及其管理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最早也最重要的代表。张岱年把《老子》的辩证法概括为三个要点:第一,变化常反;第二,采取了反面的形态则不反;第三,差异是相对的 。任继愈在其《老子绎读》中对《老子》辩证法的评价较其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把“注重柔弱,反对进取” 作为其主要缺点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说:“老子思想深刻可贵之处在于从纷乱多样的现象中概括出‘无’这一负概念,把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贵柔的辩证法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为体的辩证法体系并列。” 上述两人皆紧扣一个“反”字来诠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很精准的。问题在于,对于这个“反”字的辨证涵蕴,学术界有着相当的争议。过去的哲学史著作大多把“反”理解为一种循环论,认为是一种无意义的循环变化而不是上升的运动,“不敢迎接新事物”,“脱离了条件讲变化”等,因而是“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最终都是抛弃了辩证法,走向了形而上学的归结”。
  其实,《老子》的辨证思文确实存在着循环论的倾向。第二十五章直言“道”“周行而不殆”,这“周行”几乎成为“道”循环往复的明证。虽然“周行”亦可理解为周遍运行之义,但其后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似乎更具有循环论的意味。严格说来,《老子》辨证思文确是围绕着“反”来展开的,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下引只注章名)。王力指出,这寥寥数语是《老子》全书之纲领,洋洋五千言莫能外也。王先生认为,“反者,返也。……万物并作,已离于道,所谓逝也。浸假而奇物滋起,去道益遥,所谓远也。然则剥极必复,乃归于道,所谓反也。此反训为返之证一也。其下文又云:‘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王弼注曰:‘反其真也。’此反训为返之证二也。” 应该说,《老子》道论之循环无尽的意蕴是没有疑义的,那充斥全篇的“复归”、“复返”“归根”等用语亦足为证。不过,对“反”字的全面理解会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道家辨证思文的蕴涵。虽然王力先生并不认可“反”字之“正反”义,但正反之反或对立相反之反作为“反”的第二个义涵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车载说:“‘反’有两个义涵,对立相反是“反”的一个义涵,复命归根是“反”的另一个义涵,《老子》书对于‘反’的这两个义涵都是加以重视的。” 钱钟书也在“正反之反”和往反(返)之反(返)上锁定“反”之二义 。事实上,正反之反或对立相反之反在《老子》中也是不难找到例证的,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是也。因此,《老子》辨证思文包含两个最根本的要点:一是相反相成,即任何事物皆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性质;二是物极必反,即事物在极限处向对立面的转化。前者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揭示了天下万物的对立统一的构成性特征;后者是一个历时性概念,表明了事物无限转化的过程和趋势,所谓“物壮则老”(第五十五章);“兵强则不胜”(第七十优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等。由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老子》特别强调了柔弱、卑下、低贱的意义,因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优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这,也是《老子》辩证法的一大突出特点。
  道家的辩证法在管理上的展开即表现为一系列的辨证的管理智慧,主要包括有无相生的创业之道,为大于细的发展之道,刚柔相济的控制之道,奇正相生的谋略之道,负阴抱阳的和谐之道,进退有据的得失之道,以静制动的经营之道,祸福相倚的因果之道等。本文将就道家“有无相生”的辨证思想进行阐述,并揭示其所蕴涵的的创业管理智慧。
  二、“有”、“无”的形上学意义及其辨证关系
  《老子》关于“有无”的论述只有寥寥数章,但第一章对“有”与“无”的论述是道家“有无”论的总纲。《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思是说:“无”是天地万物的本始;“有”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所以,应该根据“常无”,来观察它的奥妙;根据“常有”,来观察它的界限与端倪。“无”与“有”,这二者来自相同的源头(道),而称呼不同。它们可以说是非常深奥玄妙的,玄妙而不断变化,就成为一切变化的门径(源头)。
  在老子这里,“无”是“道”的代名词,用以表达道体虚无不实的根本特征。在道家的哲学架构中,“道”乃一虚无之存在,即“道”并非一实体,“道”之体乃是“无”体,以“无”为体,是“无”体之体。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指道家“以虚无为本” ,集中概括了“道”体的根本特征。学界公认道家之“道”有宇宙发生论的意义,因为老子明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本原。但如果我们不把“道”的这一宇宙创生论与“道”的虚无特性联系起来,则必走向一由“有”生“有”的歧途,即把“道”的形而上的生成论理解成一形而下的生成论。这样,无论“道”是多么的本原、本始,终不免为一有形质的存在,从而在哲学上堕落为万物中之一物而已。事实上,在老子这里,“道”乃一形而上的存在,形而上即形而前,在有形质之前就已存在了。故“道”之在,乃“无形”“无象”之在,故此“道”方可生万物,为形下万物之本原、本体。但“道”并不是一个高居于彼岸世界的绝对实体,既“无”目的论的规定性(“无为”),也“无”人格神的意蕴(“无知”、“无欲”),“道”之“生”乃表现为一种西哲所谓的“让——在场”的存在论机制。也就是说,“道”生万物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无——有”生成论,即“道”以其虚无无为而令万物“自生”的生成论,所谓“因道生之而不见其有” 。这一点,在郭象的“自生”、“独化”之论中表现得尤为显明。但“道”之“无”并非指不存在“道”这么个东西,“道”是确切存在的(“有”)。不但确切存在,而且是一超形质的永恒之“在”,是“常在”,即老子所谓“常有”矣。
  可见,老子说“道”是“无”,又因“无”的确切之“在”而有“有”,故“无”与“有”成为“道”之“一体二面”,可谓“无”而非无,“有”而非有。此故“道”确是“玄之又玄”。
  可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如果“无”是对道体的描述,而“有”又是指“道”之存在这回事本身,那么“有”与“无”又在哪一层意义上构成为一对立统一的范畴呢?其辨证关系如何成立?其实,只要我们忽略“有”与“无”的指向性,即忽略其具体所指,不管“无”是描述道体还是道性,皆是指“道”“不存在”什么东西;而“有”无论怎么演绎和阐释,皆表达“道”的“存在”的蕴涵。“道”恰是因为其“不存在”某些有形有名的特性,即对形名的否定和超越,才使自身成为一永恒的“存在”;又恰因自己是一永恒的“存在”,就必然“不能存在”一切形下事物的特性。在上述意义上,“有”乃因其“无”而“有”,“无”亦因其“有”而“无”。这,就是道家“有无相生”所表达的深刻的辨证意涵。
有无相生与道家创业之道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