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现象

更新时间:2010-6-28:  来源: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现象
摘 要:面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负效应,高校价值观教育必须因势利导,更新观念,长善救失,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在我国青少年中不断出现一些流行文化方面的时尚现象,如大众传媒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青少年也在创造和积累着自身的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其表层、集中、典型的代表,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流行时尚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时尚的追逐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显示青春和人格的重要特征,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本文从分析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的种种表现入手,审视了流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流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多元化的流行文化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调查发现,QQ、校内网、网游热、美剧、恶搞、动漫、"韩流"、博客潮、拇指文化、"御宅"文化是目前大学校园十大流行文化现象.大学校园流行文化是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生存状态的直接体现,应关注这些流行文化现象并对其因势利导.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高校文化,以在高校中是否占主导地位,是否与社会期望相吻合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高校非主流文化是高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文化,体现的是高校成员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了人们文化选择的多元性。非主流文化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不与社会要求和期待发生冲突的非主流文化;二是与社会要求和期待相背离的文化,也就是“反主流文化”。一般来说,主流文化规定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性质。而非主流文化对整体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一、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实证研究:对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 2006年5月,笔者在本校范围进行了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调查。在全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率97%,有效回收率100%。问题涉及网络文化、宿舍文化、外来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 1.网络文化方面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在我国约12300万网民中,在校大学生占到47.7%。可见,上网在大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2.宿舍文化方面 可以看出,在当前大众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大学生娱乐方式的选择是多元的,并且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快餐性、时尚性和猎奇性。 (二)理论探讨: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刃剑” 1.积极影响 (1)非主流文化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视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其内容蕴含了新的时代特征。传统上未进入价值观话题的动漫、网络、娱乐等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问题。因此,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使他们比前辈们有更加开放的意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 (2)非主流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非主流文化崇尚弘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赋予了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而这种理性精神正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 (3)非主流文化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由于非主流文化的自发性和非正式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其真实情感和个性自我,自由地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感悟不同价值理念的交锋、碰撞。这在客观上锻炼了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并使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2.消极影响 (1)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突出表现在个性自由与传统约束的矛盾、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矛盾、强调个人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矛盾、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的矛盾等方面。这种文化冲突与矛盾使大学生思想易产生焦虑和迷茫,而焦虑与迷茫程度越深,他们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就越强,这就容易导致对主流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怀疑和反对。 (2)非主流文化的消极面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其主要表现是:非主流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会使有些大学生陷入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区;非主流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同时,其消极面也会使有些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陷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泥潭。 (3)易造成大学生价值标准的模糊。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习惯于以集体主义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对支援西部、见义勇为等行为观念上认同,但却不能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认同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考试作弊、简历注水、抄袭作业的现象却层出不穷。 二、思考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大学校园里,无论地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无论是学科文化还是非主流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挤占它。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相互融合才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客观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来对待非主流文化,要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和承认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努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加强沟通和引导,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 面对多元文化生态和多元价值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一方面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决抵制反主流文化和种种错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进行文化选择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采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他们更易于接受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 (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要正确把握社会期待与大学生主观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在这个切入点上做文章,做到既能实现教育目的,又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注重交流和沟通,避免强制性的说教;最后要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鉴赏力,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四)挖掘非主流文化中的育人因素,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所用 有的非主流文化本身就具有很明显的积极教育意义。比如很多学校通过朴湃文明宿舍、优秀宿舍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建设健康的宿舍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利用了宿舍文化中的育人因素。 借用非主流文化的一些形式,注入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非主流文化之所以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肯定有其可取之处。比如说有些非主流文化内容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但是它的形式很新颖,很吸引人。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形式来包装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得高校价值观教育更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很多学校成立了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和各种学术性学生社团,就是一种把主流价值观教育与社团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校园时尚文化表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时尚语言、时尚学习、时尚体育、时尚消费等,以下择其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

  1.时尚语言。语言是生活的直接反映,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给语言带来了无穷的活力。校园时尚文化首先表现在时尚语言方面。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校园网络语言是校园时尚语言的典型,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汇点”。网络的发展使得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在速度上都明显加大,校园语言中的时尚成分日益增多,比如: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帅哥不叫帅哥,叫——摔锅;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同时,网络上的戏谑语也成为大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时尚”,如:

  ①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找去吧。

  ②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

  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

  由网络语言发展而来的校园流行语也处处透着时尚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对个性的追求。在校园里,经常能够听到“郁闷”一词,而且其使用有扩大化的趋势,既可用于谈论情感,也可用于表达一时的情绪或某种损失。而“大跌眼镜”的说法已然过时,要跌的至少也是“博士伦”级的隐形眼镜,于是乎“大跌隐形眼镜”一说流行开来。虽然两种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近年来大学生爱美、追求时尚的风气从中可见一斑。此外,短信文化在校园中也流行起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只手机,短信文化自然而然发展起来。其中,经典的幽默、温馨的祝福与庸俗的“恶搞”并存,花样百出。比如:

  ④死党!等我有了钱,我要用人头马给你冲厕所,用美钞给你点烟,用999朵玫瑰给你洗泡泡浴,用波音飞机接你上下班,用还珠格格给你当丫鬟!行不?

  ⑤茫茫人海,你我偶然相遇在青春的风景线中,彼此交换一个灿烂的微笑,淡淡的回眸。现寄一份诚挚的新年祝福:愿我的朋友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健康幸福!

  这些风格迥异的拇指文化,作为一种操作简单、方便的人际沟通方式,很受追求时尚、忙于学业、吝于书信的大学生的欢迎,以致不可或缺。总之,校园时尚语言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力和表现欲的特点,也曲折地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

  2.时尚学习。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就业方式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机遇、危机并存。就业的巨大压力迫使大学生要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考证”、“考级”、“考研”为代表的学习时尚成为目前大学校园中的普遍现象。许多学生认为,证书是个人能力的体现,现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时仅凭大学文凭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多取得一些资格证书可以增加就业优势。于是,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成为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其中,外语口语证书、会计资格证书和律师资格证书最受学生的青睐,而英语四、优级证书,计算机二、三级证书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同时,“考研”热持续升温。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招生规模以每年平均27%的速度递增。与之相应,研究生报考人数也水涨船高。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日前透露,每年差不多有将近40%的本科生进入到考研行列当中。如2006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27.5万,而2005年报考人数为117.2万,同比增长9%。[1]此外,托福、雅思、GRE、驾驶等证书也成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学生竞相追逐的目标。

  3.时尚体育。现在的体育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传统的东西了,它融合了外来的文化,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了一阵阵时尚体育热潮。就拿时下流行的跆拳道、瑜珈、街舞为例。跆拳道来自韩国,是一种赤手空拳与敌手格斗、强身健体的武术,随着它的国际推广和“韩流”竟风靡了“武术故乡”中国。瑜伽起源于印度,是一种介于哲学和体育之间,结合身、心、灵的教导体系和生活方式,先是在西方流行起来,进而影响到了国内,受到了一些白领人士和青年学生的青睐。街舞是随着美国HIPHOP风吹来,在中国年轻人中掀起热潮的“嘻哈文化”,因其随着强劲的节奏舞动身体,做出许多难度大、技巧性的动作,在表达个性的同时,也锻炼了体魄,深受前卫青年包括大学生的追捧。

  4.时尚消费。当今大学生的消费不再限于解决温饱了,听流行音乐、看时尚杂志和电影、玩网络游戏等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时尚消费观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非名牌不穿,非美食不吃,消费支出较以往大大增加。“中国高校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组在2000年末至2001年初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服装上的消费支出已高于在学习用具上的消费,占全部总支出的53.1%。[2](P.23)此外,生日Party、老乡聚会、同学造访等各种名目的宴请在大学生中也屡见不鲜。为了保持良好的外形,高档化妆品也出现在女大学生生活圈子里。而“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使电脑、手机、CD播放机、MP3、电子词典成为大学生的“五件武器”。如此一来,大学生消费怎会不高?《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额约为1万元,这个数字已经高出同期全国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3]另据某高校最近的一次调查,大学生仅用于基本生活、学习用品、通讯交通、恋爱交友、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分别为391.33、53.71、104.04、59.62、206.38元,总支出为691.83元,消费水平在社会范围整体对比属于偏高。[4]

  二、大学校园时尚文化的影响

  校园时尚文化本身良莠并存,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1.校园时尚文化的积极作用。(1)缓解大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增强了校园生活的时代氛围。比如时尚体育。而在校园时尚语言中,有些是充满大学生活情趣的语言表达,象上述的例①、③(虽有解构经典之嫌,但也无伤大雅),既展现了融入时尚元素的校园新兴语言文化的魅力,也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的自我释放。(2)促进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考研”的过程中,学生能学到比以前更深一层次的知识,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校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具有正确导向的校园文化宣传系统。学校要充分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发挥校园网站、广播、校报等各种媒介的作用,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校园正气,培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提高大学生对时尚文化的判断标准,使他们明辨是非,了解不良文化时尚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同时,要多开展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和组织方式,增强有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认同感。

  3.学校还可以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和网上论坛,及其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时尚文化,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正处于成人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而过度追求时尚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心理障碍和个性扭曲。通过有关时尚文化讨论的心理咨询热线和网上论坛与大学生沟通感情,建立信任,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消除自卑,建立自信,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正确地对待时尚文化。

  这些较为可行的措施在一些大学已经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就以我们学校为例,校广播站、校报、橱窗、“五月阳光”新闻网及其论坛等舆论载体都为对校园时尚文化的讨论、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实现了对校园时尚文化的正确、及时引导,有力地促进了校园先进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丁钢.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 〔2〕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3〕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4〕韦春北.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象、影响以及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2). 〔5〕刘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新变化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4(3). 〔6〕邓彦,王萍涛,钟添生.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度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现象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