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经济学关于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的文献,将重点转向对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变化及其规律的研究。实际上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方向之一。随着发展经济学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其理论研究的脉络大致上仍然沿袭着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理论贡献有两个:卡尔多(Kaldor)的分配—增长模型;另外一个是刘易斯(Lewis)模型和库兹涅茨(Kuznets)模型。
(一)卡尔多(Kaldor)的分配—增长模型
50年代出现的卡尔多模型指出,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十分关键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调整资本和劳动的不同储蓄率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值。例如,资本/劳动的比率上升到高于它的均衡价值,工资和利润的比率也会上升。如果工资以外的储蓄部分低于利润以外的储蓄,这会导致资本的积累率下降,资本/劳动的比率也会下降到均衡水平以下。这个模型由此认为,经济增长是与收入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收入分配的结果是保持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条件。
(二)刘易斯(Lewis)模型与兹涅茨(Kuznets)的倒U假说
首先,刘易斯“无限劳动供给”的增长模型完全不同于卡尔多或者索洛(Solow)的模型。这个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劳动要素从低收入的农业部门向高收入的城市部门流动。
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对此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的论文中,提出了收入差距演变的“倒U假说”。假说认为,在经济增长初期,收入分分配差距会逐渐加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收入分配差距将随人均GDP增长而逐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轨迹是一条倒U形曲线。
“倒U假说”是否有普遍性,在经济学界存在极大争议。有些经济学家赞同这一理论,如刘易斯在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得出了与库兹涅茨一致的看法。但是也有些经济学家通过观察发展中国家的有关资料分析,对这个倒“U”提出了置疑。如托达罗(1987)、安南德(1987)、坎勃(1987)等人分别运用不发达国家的资料,展示了与公认的‘倒U型’假说相反的关系。
三、测量收入差距的方法
(一)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191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Corrado.Gini)以洛伦茨曲线的图形为基础提出了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含义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一般有直接计算法、面积法、拟合曲线法、人口分布法、城乡分解法等。一般认为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二)基尼系数的缺陷和其他测量指标
尽管基尼系数在测量规模收入时最为常用,但其自身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1、不能反映各个阶层收入分配的变动情况;
2、对低收入阶层收入比重的变化不敏感;
3、由于存在多条洛伦兹曲线相交的情况,不同形状的曲线可能产生相同的基尼系数。即相同的基尼系数可能对应不同的收入分配状况。
正是由于上述的这些原因,在计算基尼系数的同时,一般还采用其他指标来验证收入分配差距状况,这些其他指标一般直接采用一定百分比人口的收入份额来表示,比如库兹涅兹比率、阿鲁瓦利亚指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等。
四、 国内收入分配研究的学者中几种主要的观点简述
(一)陈宗胜 的“中国式倒U型曲线”模型的观点
该模型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主要的;而体制和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只是对前者的一种反映,是第二位的,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二)蔡继明 的广义劳动价值论观点
该理论观点认为,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对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比较利益,是导致分工和交换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比较利益构成了商品价值的内在基础,而商品的价值的量的规定性则根据比较收益率相等的原则决定,即比较利益根据双方的生产力水平的相对比例来进行分配,比较力水平越高,它所创造的价以及所得到的收入份额也就越多,而“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相对收入差别,主要是由它们的比价生产力的差别决定的”。
(三)周振华等 的体制变革与收入分配变动观点
该研究认为,导致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制度性变迁及其相应的结果。“改革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它首先是一个制度性的变化,其次才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因此,“这种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总体上符合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 的收入分配观点
该项研究主要从功能性分配的角度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较为清晰地分析了中国转型时期收入分配的独特内涵。专家组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点:
其一,市场化进程是改革的唯一的正确取向;
其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是改革的核心,而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唯一标志是生产要素的收益按其边际贡献分配。
(五)李实、赵人伟等 对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由李实和赵伟等人负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深入和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内容:
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二、城镇内部差距长期以来低于农村;
三、城乡之间的差距高居世界第一;
四、全国收入差距自80年代末期以来,呈持续扩大的趋势。
五、简短的思考和结语
梳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如果从《国富论》的发表开始算起,已经有200余年了。这两百年间关于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古典学派相比较,当代的对于收入分配的研究更加模型化和数理化了。
对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文化都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研究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套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而在解释我国收入分配的问题中应该更多地结合我国的制度和文化历史的因素。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主旋律下,我国更要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减少低收入和贫困人群,完善收入分配体制。这将是一个涉及制度变革和利益调整的重大历史课题。而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也将在此过程中被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