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第9页

更新时间:2010-1-17:  来源:毕业论文
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第9页
差距的贡献份额处于下降的态势。范剑勇、朱国林(2002)将地区差距演变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及其空间分布差异通过基尼系数结构分解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地区差距扩大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居高不下与非农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重新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所致。范、朱(2002)对泰尔指数进行的地区分解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以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中心逐步形成、西部地区慢慢沦为农业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外围为主要特征,由此造成在短短20余年内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也有研究表明,是农业产值的差距和农业生产结构问题导致了地区差距的扩大。以中国30个省市区国民收入、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及投资测算的时间序列泰尔指数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发现,农业产值的泰尔指数的系数比工业产值的泰尔指数的系数都大,这说明地区间农业产值的差距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的作用最大。
6、要素配置效率论
要素配置效率论认为,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区间要素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以及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王小鲁、樊纲(2004)认为由于生产率的差别以及资本流动因素的影响,是导致了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蔡昉、王德文、都阳(2001)的研究也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影响要素配置的效率,效率差异是导致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而刘强(2001)的研究表明,大规模的劳动力区际转移是中国阶段性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重要诱因,是应对地区差距扩大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潜在的政策含义是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实现劳动力的跨省际流动。
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0)研究则更进一步表明制约要素向西部地区的积累和流入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东西部地区间要素收益率的差异、上层建筑规模过大、观念体制转变落后等因素。
7、外商直接投资论
外商直接投资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因素。国外有一些学者(Lee,1994;Dyal-Gulati and Husain,2000;Sun,1998)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魏后凯(2002)利用1985—1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对外商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期间东部与西部地区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然而,武剑(2002)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他以经济增长理论为背景,运用多文方差分析模型得出了不太相同的结论:FDI的区域分布不能有效解释各地区经济的不平衡状况,相反,国内投资的区域差距,特别是在投资效率上的显著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长期存在的主要因素。因此,其潜在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吸引大量外资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的做法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8、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变量。地区间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力资本禀赋的差异是造成中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董先安(2004)的研究表明了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蔡昉、都阳(2000)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人力资本上的差异是造成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部分学者分析了其他的一些影响地区差距变化的因素。比如,郭兆淮(1999)认为区域经济差距在于东部地区的富有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由于观念的落后导致私营经济发展滞后从而造成中西部整体经济的落后。保育钧(2001)通过观察统计数据发现,改革开放前各地区发展的差距主要是由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规模所决定,改革开放后各地区发展差距主要在民营经济上,解决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阻碍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键。
二、中国地区发展差距成因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在前面的综述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中国地区发展差距成因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看法。
在实证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并没有对中国地区发展差距变化的原因有充分的理解。这既有信息缺乏的问题,即缺少应有的统计数据;又有信息不完全性的问题,即缺少公开的可以利用的统计数据;也有研究方法的问题,即缺少对现有统计数据的分析手段。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仍有许多需要解释的问题。地区差距扩大表现出的形式可以进行简单化处理,但是背后的原因却是非常复杂。我们知道中国地区差距的扩大是与经济发展因素、体制改革因素、政府政策因素分不开的,但是并不清楚这些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发生作用,又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作用。在理论上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发展差距变化的规律性,这是当前地区差距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弱项。现在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成功的方面,成功的市场化改革既可以扩大地区差距,也可以缩小地区差距。而市场化改革所产生的缩小地区差距的效应并没有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相对而言,对各种政策所产生的地区差距效应的理论研究也是非常薄弱。
在经验研究方面,我们面临很多需要验证的有关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地区差距的变化无疑会产生影响,其影响作用的大小也是需要进一步估计的。在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特殊背景下,如果地区差距的变动轨迹是与库茨涅兹“倒U型”曲线不一致的,那么对其特有的轨迹加以识别也是一个经验验证的问题。此外,劳动力流动、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变化对地区差距影响及其影响程度都有必要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UNDP. 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蔡昉、都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3]蔡昉、王德文、都阳.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4]董先安. 浅析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经济研究2004(9)
[5]范剑勇、朱国林.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7)
[6]龚优堂、谢丹阳. 中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
2004(1)
[7]郭兆淮.论所有制结构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5)
[8]刘强.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 经济研究2001(6)
[9]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 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 2004(7)
[10]林毅夫、刘培林.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11]马拴友、于红霞. 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3(3)
[12]沈坤荣、马俊.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 (6)
[13] Sylvie Démurger. 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J].经济研究2002(9)
[14]武剑. 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
[15]王燕梅.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制度分析[J].经济科学2001(3)
[16]王小鲁、樊纲.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4)
[17]王小鲁.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
[18]魏后凯.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19]魏后凯.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20]杨永恒、胡鞍钢、张宁.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J]. 经济研究2005(7)
[21]张晏、龚优堂. 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 [J].经济研究2004(7)
[22]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2000(6)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缩小中国地区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200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第9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