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第2页

更新时间:2010-10-16:  来源:毕业论文

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第2页
  四、如何科学的设计自己的导入环节:

  如何设计妙趣横生又服务于活动目标的导入方式呢?我觉得以下几点我们老师值得注意:

  1、紧扣教学目标。

  导入的设计一定要针对目标。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紧凑,导入活动应防止信口开河的现象,一定要根据教学的既定目标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入内容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我知道我们在坐的老师不乏设计高手,可以说是“卧虎藏龙”下面就请老师们展示一下自己的独到之处,为大班的《有趣的磁铁》设计一个合适的导入活动。这个活动的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感受磁性的趣味性,掌握它能吸铁的特性。相信给老师3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

  2、导入方式要符合领域及具体内容的特征。

  比如,一般来说,经验导入、材料导入、环境导入、复习导入这些导入方式就比较适合于数学和科学的教学活动,因为科学、数学活动要求幼儿的思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比较高,活动本身的探索性强,并且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做准备,但由于幼儿的抽象逻辑思文还未较好发展,仍以直观形象思文占主导地位。所以,在组织这类教育活动时,尽量选用这几种导入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尽管孩子们积累的只是些比较直观、肤浅的经验,但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能很好地激活幼儿的兴奋点,使探索活动顺利展开。

  又如: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欣赏介绍导入比较适合艺术领域。

  在美术活动《蜻蜓》中,我们可以先请孩子们猜个谜语:“一双眼睛圆又鼓,身体就像细细棒,翅膀两对薄又轻,飞得高来又飞低,水面一点画个圈,还是捕蚊的小能手。”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猜谜的过程中,对蜻蜓的外形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老师拿出范图的时候,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都集中在蜻蜓上,仔细地观察以求对证,因为谜面里揭示了蜻蜓的身体特征,还对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描述,所以就能自然进入示范画画环节,并且不用作生硬的讲解,而是扼要明了,孩子们最后的画面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当然,各种导入方式在各领域中的运用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这里要把握相对的特征性问题就可以了。

  3、导入设计要注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

  这里的输入输出是以孩子为主体来说的。

  有一位老师在上分享阅读《我爱运动》时,足足花了6分钟时间播放了一个介绍运动项目的专题片,该片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但播完后,教师并没有针对该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仅仅轻描淡写地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一本有关运动的读本《我们爱运动》”。这样的导入只体现了对孩子输入语言的热闹,而没有语言输出的交流活动,以致于孩子与读本没有产生互动,如同虚设。

  4、导入活动也要注意”情绪状态的铺垫” 。

  幼儿的情绪是决定整个教育活动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导入环节就把幼儿的情绪带入到你所需要的状态中。

  我们来看两位老师进行的《小海龟》这个读本教学的导入。两位老师都是以谈话导入但效果却大相径庭。

  A:“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呀?”然后在一番问候之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看的书就是讲了有关小海龟的事。”然后出示第一页:看到了什么?(蛋)蛋怎么了?怎么看出来的?紧接着看第二页:看到了谁?(小海龟)有只小海龟出生了。我们来认识《小海龟》这本书。

  B:课前先请家长们向孩子谈谈宝宝是如何出生的?宝宝出生时的样子怎么样?让孩子对出生问题产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出示第一页:你们看到了什么?(蛋)这个蛋在哪里?(让孩子观察背景)蛋怎么了?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时,教师可以边防浪花的背景音乐,边讲述:在大海边,沙滩上,有一枚大大的蛋,过了好久好久,有一天,啪,蛋裂开了!原来有一个宝宝要出生了!你们猜,蛋里面会出来哪个宝宝呢?小孩子都会很愿意猜,老师可以请3、4个幼儿来猜,不做肯定或否定。然后出示第二页:看,谁出生了?(小海龟)这个时候,孩子们会拍手欢呼小海龟的出生。小海龟刚出生时是怎么样的?慢慢地,眼睛睁开了,会看到些什么?好,我们来认识《小海龟》这本书。

  很明显前者的导入似乎有些平白,幼儿根本感受不到任何的美,也不太可能对这本书感兴趣。而后者的导入则调动了孩子对作品保持优美、新奇的这份状态,其实,情感是进入读本学习的基础,如果,孩子与读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然后才会有更多地自主的思考和遐想,虽然现在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但避免了这种为看图而看,为读而读的外在性的阅读现象。

  5、导入设计要讲究风格、形式、语言上的变化和新颖。

  这个问题也是针对我们的日常教学而说的。很多老师喜欢或已经惯用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或“嘿,大家好,我是小熊。”“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两位客人”等等,每天雷同,缺少激情和变化,也必定影响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情绪懒散。

  6、从细节处入手,追求导入活动的更精彩。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成竹在胸,导入活动也不例外,但不能照案宣科,也许孩子的回答或孩子的已有经验跟自己的设计不一致,所以教师要提前作好充分的“应急预案”。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一节课中同样也是这样。比如在赵秀美老师执教的小班语言《说话》活动中,他利用的是图片导入。她把儿歌中出现的角色制作成幻灯片,想让幼儿先对角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有一个细节出现了问题:第一幅图片是小鸡,这只小鸡是正面的嘴巴不明显,而且这只小鸡是半身的没有脚。老师问了好几遍,提示了好几次,幼儿始终回答是小鸭。最后老师只好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它是小鸡。这样,造成导入环节的被动与冗长。赵老师在教后反思中也提到一点,相信经过这次听评课活动,在她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会给幼儿一个精彩的导入。

  7、导入方式体现不同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及感兴趣的事物和思文特点等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导入活动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比如:在体育游戏《跳高跳低》中,要求小朋友能学皮球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发展相对应的跳跃能力,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由于3—4岁孩子对皮球的这种特性还未能充分建立起相关的经验,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文是直觉行动思文,导入中最好能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的图片、手偶或情景表演直观呈现,如以谈话的方式导入也需不能迅速集中注意力,不能有效唤起以往经验的记忆。所以我可以在活动时向孩子们呈现了一只有眼有嘴巴的皮球宝宝,并以拟人的口吻介绍:“我呀是一个听话的皮球宝宝,拍一拍,跳一跳,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皮球宝宝”一下子激发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孩子们很可能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愿意与皮球宝宝交朋友。这下就能顺利过渡到让孩子们都作皮球宝宝,来参加游戏的目的,达到了理想的活动效果。

  这是我们讨论的: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入活动。刚才提到了老师的导入形式太单一,缺乏变化。但只有掌握的方法多了才能力求变化与新颖。下面就和老师们一起学习一下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