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计算机安全 >> 正文

浅谈英汉互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第2页

更新时间:2009-9-4:  来源:毕业论文

浅谈英汉互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第2页
( 19) 东施效颦
     Dong Shi imitating Si Shi (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Chinese kingdom of Yue. Do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像(18)(19)两例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的典故,如果不加以注释,英语读者看了会感到一头雾水。
三、功能对应法
在第一步部分我们已经提到过,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的表达方法。这种对应会反映在语言上。功能对应法即找出目标语言中与原文功能相似或相对的文化信息表达法以使译文在文化上和内容上更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
我们以人们每天见面的问候语为例。英国人住在内陆,所以天气对于他们每天的活动来说,非常的关键,因此他们见面了经常会说:“Lovely day, isn’t it?”如果译为汉语译成“你好哇!”就行了。因为这样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但对中国人来说,好几千年前就一直生活在无边无际的辽阔的土地上,一日三餐就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中国人见了面常会这样到招呼:“吃过了吗?”或者“吃饭了吗?”经常会这样回答:“吃了”,“吃过了”或诸如此类的话。如果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meal?”,英国人听了会回答:“Yes, I have”或“No, I haven’t”,但他们会感到奇怪,也许会问:“Do 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所以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误会,这么翻译就行:“How are you?”回答为:“Fine, thank you.”周恩来曾经把中国的戏剧“梁山泊与祝英台”说成是中国的Romeo and Juliet”,使外宾更容易理解。因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功能对应法不仅能使译文忠实原文,还能使其最大程度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对应的表达,在翻译时我们可以相互替换。
(20)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21)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赴汤蹈火
(22)to burn one’s boat                   破釜沉舟
(23)an ass in a lion’s skin                 狐假虎威
(24)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双雕
(25)a flash in the pan                    昙花一现
中国人对一些动物持不同的态度,功能对应法可以用于这类翻译。
(26)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mpanion nicknamed him “magpie”.
      他如此唠叨,他的同伴给他起了个“麻雀”的外号。
      在英语中,爱唠叨的人常被称作“magpie(喜鹊)”,但在中国文化中,喜鹊欢快的叫预示有好事或好运将要降临。所以在译文中用“麻雀”替代“喜鹊”不仅易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忠实作者的意图。
(27)“Don’t be scared, chickens,”coming her words with teasing gaiety.
      “别害怕,你们这些胆小如鼠的东西!”只听她用戏谑的口气说道。
        在英语中,“chickens”和“hares”常用来形容那些非常胆小的人。而汉语中则用来比喻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其他对应的词: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to lead a dog’s life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neither fish nor fowl 非驴非马;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少非常相近或者相似的谚语,对这些谚语,我们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请看译例: 
(28) When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9) 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
( 30)  Like begets like.  龙生龙,凤生凤。
但是谚语翻译我们注意,不能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套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包含有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汉语去套译英语谚语,也不能让西方的地名和人名出现在汉语谚语的英语译文里。下面两个译例都欠妥,译文里充满了异国文化的色彩,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31)“Is Susan beautiful?”asked Mrs. Taft. “She is anything but beautiful,”replied Mr. Taft.“How could our silly John fall in love with such a girl?”Mrs. Taft was surprised.“Why not? ‘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 as the saying goes,”Mr. Taft answered with a gentle smile.
“苏珊漂亮吗?”塔夫脱太太问道。“一点也不漂亮。”塔夫脱先生答道。塔夫脱太太感到惊讶:“我们的傻约翰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女孩呢?”塔夫脱先生温柔的说道:“有啥大惊小怪的?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
中国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不禁要问:难道外国也有个西施?还是塔夫脱夫妇博学多才,也知道中国古代的西施?最好把原文的谚语改为“情人眼里出美人。”
(32)大伯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北方人都喜欢睡炕,你也将就点吧。俗话说:‘入乡随俗’嘛。”
Uncle said to me smilingly,“Our northerners like to sleep on our kangs. You’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 As the proverb goes,‘Do as the Romans do.’”
英美读者读完这个译文,肯定会感到惊讶:这位农村大伯怎么也知道这条西方谚语呢?所以最好译为“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
四、意译
    意译法即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内容的翻译方法。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较好。例如,汉语里一个习语“望子成龙”不能直译为“to long to see one’s sons to become a dragon,”因为尽管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独特的地位,“龙”一词包含着“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意思,常引申为“中华民族”但在英语中,“龙”非但没有上述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甚至还包含着“邪恶”的意义。所以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义,最好采用意译可译为“to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33)The children are in the seventh heaven with their new toys.
这些孩子因为有了新的玩具而欢天喜地。
这个习语“in the seventh heaven”来自基督教,意思是非常高兴。
(34)I heard yesterday that their eldest son had been twice sent to prison. I wonder how many other skeletons they’ve got in their cupboard.
我昨天才听说他们家大儿子坐过两次牢,真不知道他们家还有多少见不得人的事情。
习语“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来自一个典故,意思是指若揭露出来会令某人难堪的秘密。
(35)  All right, I blame myself. But it’s the last time. We were cat’s-paws, that’s all.
     得了,怪我自己瞎了眼。可是我再也不干了,我们上了人家的当,没别的。
     这种词语来出自一则寓言。
(36)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but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英国历史故事,意思是正直的。“to play the game”是一个习语,意思是办事公道,光明正大。
下面这些带有国家名称的词都不能直译,因为他们都有特定的含义,只能意译。
American beauty     四季开花的蔷薇
China rose          月季花
English disease      软骨病
French deck         背面有色情图片的扑克牌。
French fries         油炸土豆条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
总之,源语和译入语文化差异是翻译的一大障碍,是翻译理论家们远未解决的一个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而将源语的材料转化成译入语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文化比较的过程。因此,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必须具有双语能力,而且还必须通晓两种相关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译者是文化交流使者。

上一页  [1] [2] 

浅谈英汉互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