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河南方言与传统民歌的关系+河南民歌传承与发展 第4页

更新时间:2016-9-29:  来源:毕业论文
  2.语调影响旋律
    人们说话时的声调语气和抑扬顿挫,被称为语调。它与每个字的音调密不可分,而且从语调的高低、长短、强弱、断连中我们还能体会出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喜、怒、哀、乐等等,河南人说话语调多往上扬。
    新蔡县的《王大嫂卖饺子》是比较典型的句句上扬的的例子,它是一首以农村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叙事性歌曲。描写的是村妇王大嫂早起梳妆打扮,去集市赶会,捎带着去做卖饺子生意的故事。歌曲各乐句的后半部分开始上扬,其两段的结尾处都是的落音规律,歌手第一人称的叙述性演唱与这种上扬的曲调相配合,更能突出农民朴实质朴的性格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这种曲子结尾处上扬的落音规律在河南民歌中比较普遍,例如安阳民歌《哥嫂贤惠》与《王大嫂卖饺子》相同,其落音都是和等等,这是河南民歌的一大特点——句尾语调上扬。河南民歌语言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语调重音,河南方言用语比较重,声音洪亮,这一特点在歌曲《编花篮》中最能体现,歌曲开头的连续三个“编”“摘”以及曲中的“银”、“开”、“好”等字,无论是节奏上还是旋律上都明显的加重表现。歌曲从这些方言字上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像在用河南话讲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如果我们按机械的四声语气去演绎这些歌曲,就会显得呆板干枯,毫无故事意义了。诸如此类的河南特色民歌还有很多,例如正阳县的《十二时辰》、《王大娘钉缸》等等。
    (二)河南方言的节奏在传统民歌中的体现
    赖先刚先生说过:“语言的音乐美重要在节奏上,而音乐的节奏美与语言的节奏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在给中文歌曲配旋律时,同一句子在不同单音上加以强调,就会使句子的潜在意义发生变化,形成独特的节奏。陈雅先先生在编著的《乐理与视唱练耳》第二册教科书中写到:在歌曲中要突出强调某个字,往往用以下几种方法:1、将这个音安排到强拍上,2、提高这个音的音调,3、加强该音节对应的音符时值(如切分音),4、采用一字多音的“花腔式”或旋律上行。而民歌是自然形成的,它不经过加工,也不经过刻意的雕琢,因此它的节奏往往更接近当地的方言。河南民歌由于方言的影响大都为2/4拍或4/4拍,散拍子与复合拍子都比较少见,结构简单规整,节奏明显,且强弱对比鲜明。例如河南民歌《纺纱》。
      这首歌是一首典型的叙事小调,节奏上采用的河南民歌惯用的节拍形式2/4拍,节奏简单又富于规律。歌曲的第一句歌词中的“本性韩”中的“韩”,与“韩家湾”中的“湾”,以及“没有家产”中的“产”,在河南方言中都应是加重音,陈述时通过第一人称对这些字的强调,将自己的姓氏,住址,以及生活状况更加清晰地陈述出来,因此在演唱上歌曲中的这三个字所在位置也都自然地被放在了各小节的强拍上,音调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全部用了的切分节奏型,很自然的将陈雅先先生提出的节奏谱写手法融入其中,不但没有破坏歌曲的节奏美感,又匠心独运的散发出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河南方言与传统民歌的关系+河南民歌传承与发展 第4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