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第2页

更新时间:2011-3-7:  来源:毕业论文
  再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上阙通过室内器物及人为举止情态的描写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阙尽情诉说,风神摇曳。全词上隐下显,跌宕曲折,极力渲染不忍离别的愁苦状。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愁”,是通过在深闺中睹物所思展现出来的。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离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特别是“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两句将作者的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道得细腻而含蕴绵绵不尽。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毕业论文http://www.youerw.com 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总的来说,李清照前期的词,纵然愁词多为离别,相思之愁.但是她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却不像其他男性词人的描绘,一扫艳词中的香软浓艳的妩媚之风,大胆的抒发自己的感情,敢爱,敢恨,敢写出自己内心的世界,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所谓的"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以自己的才情,愁思,浓情给后人留下了封建社会闺阁女子生活的剪影.

  ----李清照后期的词:

  随着宋王朝的覆灭,李清照的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尤其是其夫赵明诚病死他乡,而后是国家灭亡所带来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后的政治上的风险与个人生活中的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一落千丈,词作也有早期的清丽明快转为凄凉低沉.多为抒发思念故乡,故国和倬亡之情和国破家亡的凄惨哀愁的情愁.笔触多哀婉,凄凉,清秀.词作中再也没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闲愁.有的只是"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舟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1.触景之愁

  无论是诗还是词还是歌还是赋,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无不是佳作.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无论是"春风""秋雨""海棠""黄花""柳枝""梧桐"等等外界景物无不是她的全部寄托,一景一物往往能够触及她的愁绪与哀思.看这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擞硼之恨,深浅自别。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优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又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通过风急、雁过、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组成了一幅凄凉的图画,而这幅图画与那独立垂帘之下的弱女子相映,表现了女词人凄凉、悲伤、忧愁的情怀,其凄凉之感跃然纸上,字字令人潸然.靖康之难后,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一个“冷冷清清”、“乍暖还寒”的秋日黄昏,傍晚的秋“风”、天空中飞过的秋“雁”、“满地”堆积的“黄花”、滴落在“梧桐”上的细细的秋“雨”、在女词人眼中是那样的凄凉、肃杀、萧索,更触动了她的凄怆落寞之情,沉哀入骨,悲苦更甚。使全词画面无不染上愁的色彩,缘情布景,情随景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归结一个“愁”字。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因此后人将其视为愁词之"后".堪称千古绝唱!

  2.乡思之愁

  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被迫流亡他乡,对故国乡关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成为她后期词作的又一个主旋律.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亡国之伤与家破之痛,词作中往往流动着凄凉与悲愤,情感抒发一览无余,催人泪下,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优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优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优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纵观李清照后期的词,我自己认为其"愁"的价值要比前期词中的"愁"更能发人深思.如果说她前期词作中的愁是"闲愁"那么她后期词作中的愁则是"恨愁".在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后依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寄情于词,以词寓人,抒写亡国的恨,家破的悲.这样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以她柔弱的双肩,纤细的感情,承担着无法诉人的悲苦,是何等的坚韧!由一个不知人生悲苦的闺中女子转变为尝尽人世艰辛的苦难妇人,那种愁苦是何等的悲切!比起统治阶级的"直把杭州做汴州"的腐朽人士,她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又是何等的崇高!

  读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的离别相思之愁,还是后期的家国之愁,都是那样的发人深思.不同于封建社会那种庸俗的艳情词中的闺怨之愁,不同于铮铮男儿国破家亡,报国无门的哀怨之愁.李词是那样的雅致,深切.那种"愁"如泣如诉,如血如泪,通彻心扉,深入骨髓.像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的评价: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诗词,在李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一个古代女子的愁情愁绪,一个古代女子的凄惨悲苦的一生,一个古代女子的如血如泪的倾诉,这就是李清照词中的精髓,这就是李清照词中的灵魂,这就是李清照的"柔肠一寸愁千缕"!

上一页  [1] [2]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