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佛性与人性

更新时间:2010-4-5:  来源:毕业论文

佛性与人性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佛的话是说我们众生和佛没有两样,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能力。佛离开了妄想执着,他本有的智慧能力全部显前,而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本来具有的智慧能力丧失掉了。所以要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能力,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能成佛;我们长久以来认假为真、迷惑颠倒,养成了坚固的习气,所以学佛就要除习性。

  “众生悉有佛性”是释迦牟尼的一个伟大发现,也是他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释迦牟尼从悟道到涅槃,一直在思考着人生和宇宙的真谛。当他把自己的本性与人类的本性宇宙的本性融合在一起时,终于发现自己的本性与人类和宇宙的本性是共通的,从而得出了这个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结论,正如《金刚经》说的:“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我想,佛说的“一合相”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指自己本性与人类本性宇宙本性融合为一体之相。

  佛的话给了我们启迪、学佛就是从相信自己和佛一样具有无上的智慧和能力,然后开启自性,修正自己身、语、意、去掉贪、嗔、痴、慢、疑。显现出真实、平等、永恒、 慈悲、清净、圆满的自性。

  所以说信佛是信自己自性是佛,我们用佛无上甚深的经典来引发自性正觉,原来佛所说正等、正觉在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就具足的啊。

  佛性是自性灵光独照 、灵明洞彻 、不染一尘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具足一切智慧圆满,一切功德福报, 湛寂常恒 、不动不摇、常住不变、包含万物、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的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讲得皆是每个人本身具有的这个宝贝 ----自性,只是我们忘记了,佛来提醒我们打开自性的方法叫-----‘佛法’。

  因此,佛性与人性实际上是有密切的关系。佛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即有悟性,觉性,善性,也可以叫自性,本性,真如、实相、圆觉、等。

  在人性的问题上,当代人学家张荣寰2009年4月全新诠释了人性,即:人性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达。这种主体性也可以用人心来表达。人心向善,也就是人能够在自我意识上向善,这一点非常重要。善性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为善的自觉性。人心向善,就要有自性和觉性,明心见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有了善性,也就有了人性,有了永恒的善性,也就有了佛性。如果人能够多一分善性,多一分向善的自觉性,也就多一分佛性。世人皆有佛性,

  所谓佛性,就是释迦牟尼在大彻大悟时发现的自己与生俱有并常在不易的本性。从佛经的大量描述和释迦牟尼生平的修行实践来看,佛性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佛经尊奉的是佛,教化的对象是人,佛也是人修成的,而佛性则是联结佛与人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人们没能修成佛呢?就是无量劫依赖我们迷失的太久太久,一直都用忘心行事,以我为中心,以为有“我”,《金刚经》云:“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教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人类受到欲望的驱使和外尘的影响,以致自己的本性被紧紧缠住,不能显现。释迦牟尼为什么常说“无我”?就是要人类放弃自私自利的假我。释迦牟尼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而这个代表佛性的“我”却是真实不虚的?就是要人类守住利益众生的真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类对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和各种物欲的诱惑就更加难以抵御了,被五欲优尘所迷惑,用妄心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迷而不觉就是人凡夫,用真心,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福德。觉而不迷就是佛菩萨,凡圣在一念之间,因此,现代人类只有迷途知返,克制个人欲望,戒掉各种恶习,明了本心,从根本修,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优尘,贪嗔痴慢,才能回归真我,从而“见性成佛”。

  平等和慈悲是佛性的重要内涵。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人与人平等、佛与佛平等、人与佛、人与动物、人与天地鬼神都是平等的,平等就是佛性。世尊自己毅然舍弃王子的权位,和普通的修行者一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弟子中不仅有当时印度高贵的婆罗门种性,而且有低贱的首陀罗种性(雇佣劳动者和奴隶)。对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混血种旃陀罗人,他和门徒也平等地接受他们的供养。他视众生如同自己的独生子。

  佛性是平等的,而人性就不是平等的,比如人提出的“以人为本”,就缺少佛性,人成为至高无上的主宰,就对其他众生而言就不平等,比如杀害动物,杀害众生,取其血肉,供我口腹,食啖肉食,用以养人之色身,所以说,人性中有“我相”,佛性中无“我相” 佛性的实质还可以说是一种自觉意识上的慈悲,大慈大悲的核心意义就是善。佛家对于人的教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一心向善。不是那种只爱自己的亲人和自己所爱者的小爱,而是爱所有人的大爱即“法爱”,。释迦牟尼不但自己哀悯众生,希望解脱人类的痛苦,而且经常教导菩萨们和信众要进行各种布施和普度众生。在他的教导下,地藏菩萨立下了“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观音菩萨也立下了“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的大愿。人明白了慈悲的理论后,学习佛打破人与物之隔,普度众生,善扩大的更广,从而达到大慈悲、大圆融之境,而佛教中的空性,正是打破人之隔而包容万物万象的广阔境界,使人性更接近佛性。

  所以佛教我们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作,否则,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我们明白了这个理论后,就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由戒生定 ,由定生慧,戒定慧三学,就能成就自性的佛性。

  许多人都希望往生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极乐净土,殊不知净土就在每个人清净的本性中,正如《文摩诘经》所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只要人类能保持自己清净的本性并保护清净的环境,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可以成为清净的人间净土。

  要想人性更完美,就要学佛性。佛性其实就是完美的人性。人类如果能发现并保持圆融完美的本性,就可以与宇宙和佛陀融为一体了。

佛性与人性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3249114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