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论文 >> 正文

碳纳米管掺杂的复合型光催化剂对抗药性病原菌的杀灭效应 第4页

更新时间:2016-9-11:  来源:毕业论文
BiOI/CNTs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将9.7g五水合硝酸铋(Bi(NO3)3·5H2O )溶于20mL蒸馏水和20mL乙酸(AR)的混合液中,加入0.4g上述处理后粘附少量的铋盐的碳纳米管,得A溶液。在50mL蒸馏水、50mL乙醇和10mL油酸混合液中加入2.7乙酸钠和3.3g碘化钾,得B液。在室温下,将A液逐滴加入B液中,A液滴完后,持续搅拌2小时,再离心,将所得沉淀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充分洗涤,置于60℃干燥箱内干燥,得到黑红色粉末。再将干燥后的粉末转移至马弗炉,与300℃下煅烧2.5小时,得到BiOI/CNTs复合物。
1.3.3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通过D8 ADVANCE 型X-射线粉末衍射(XRD)仪(德国布鲁克公司)测定制备的BiOI和CNTs/BiOI的结构特征。实验条件:Cu:Ka为辐射源;管电压:40 kV;管电流:40 mA;扫描速度:3°/min;分析范围:5°-70°。
通过Quanta2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BiOI和CNTs/BiOI样品进行形貌观察。
1.4 光催化剂杀菌性能实验方法
1.4.1 PDA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表1 PDA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去皮) 蔗糖 蒸馏水
200g 20g 1000ml

按照配方配制PDA液体培养基,并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与大小适宜的锥形瓶中,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21.3℃灭菌20min,备用。
1.4.2 菌悬液的制备及浓度的测定
(1)用接种环挑取棉花黄萎病菌菌丝扩繁到灭菌的液体PDA培养基中,放在24℃,130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两周,作为本实验的初始菌悬液。
(2)血球计数板测初始菌悬液的浓度:在液体震荡培养时,棉花黄萎病菌通常以菌丝体的形式存在,但个体大小不一,计数时只计算相同大小的个体,增大准确率。测得菌悬液的初始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左右时,将初始菌悬液放在4000r/min下离心10min,将分离得到的菌体溶解在蒸馏水中,再次测菌悬液浓度为每毫升2.6×105个,制成13瓶这样浓度的菌悬液,每瓶50mL,放入4℃冰箱保存备用。
1.4.3 光催化剂杀菌性能测试
(1)菌悬液处理:分别称取以下系列剂量:0.005g、0.010g、0.015g、0.020g、0.025g的CNTs/BiOI复合物和BiOI。在无菌条件下,将以上称量好的10份光催化剂加入10瓶菌悬液中,并混合均匀。在处理的菌悬液中,两种光催化剂的浓度梯度均为0.100g/L、0.200g/L、0.300g/L、0.400g/L、0.500g/L;菌悬液浓度不变。
其中空白组只加光照,不加光催化剂;对照组只加光催化剂,不加光照;实验组同时加光催化剂和光照。
(2)杀菌率测定:将处理好的菌悬液放在恒温(24℃)磁力搅拌器上均匀搅拌,同时用3000-5000Lux的日光灯模拟太阳光作为光源,光源距离菌悬液10cm。在开灯的瞬间开始计时,分别在光照1h、2h、3h、4h、5h时取5mL菌悬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计算杀菌率来评价杀菌效果。
杀菌率计算公式:杀菌率=[(P-Q)/P]×100%
P代表空白组菌悬液血球计数,Q代表实验组血球计数。
(3)电导率测定:从取出的5mL菌悬液中取1mL放入干净试管,加入1mL蒸馏水,25℃恒温保温5h,测定电导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碳纳米管掺杂的复合型光催化剂对抗药性病原菌的杀灭效应 第4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youerw.com 优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